以委员担当、匠心精神完善地铁接驳“最后一公里”
市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桑万琛
2022年,我主持了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一个单元详细规划编制,这里是城西核心商务圈,周边有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浙江省委党校、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等高等院校,有阿里巴巴、海创园、科技园等为代表的科创企业,加上西溪湿地带来的大量游客,光职、住人群就集聚了二十多万人。
在四次详细调研、七次社区居民座谈中,居民频频提及的地铁出行问题,引起了我和团队的关注。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在接驳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方式中,非机动车占了四分之一,仅次于步行。但在客流量大的站点,非机动车的停放矛盾非常突出。一个地铁口一般配置三四十个非机动车位,却需要容纳上百辆非机动车,无处可放的非机动车只能侵占人行步道,而一些早出早归的市民在下班取车时,还需要从一堆车里先找到再“拽”出车,要是不小心碰倒一辆,就会像碰翻了多米诺骨牌。
问题如何解决?出于政协委员的敏感,在市政协征集来年大会发言选题后,我上报了这个选题,后来选题获得了通过。经过周密准备,2023年杭州市两会期间,我代表民盟杭州市委会就“提升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通达便利性”做大会发言,引起与会领导和委员的广泛关注。当年,我提交的提案也是同样的内容。
提案背后,是我和团队对5条线、15个地铁站点的深入调研。由于发言和提案内容来自一手调研,用数字说话,切口小建言准,政协味很足,大会发言和提案提交后,相关选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杭州电视台、钱江晚报、浙江在线、杭州之声、杭州网等多家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和采访。有的记者也现场走访并报道了提案中提到的西溪湿地北站问题,他们也发现E出口的人行道,虽然没有划停车区,却停放着许多电瓶车,使得人行道仅能勉强容一人通过。而市城管局经过摸查,估算出西溪湿地北站的非机动车停车需求高达一千个,于是找我进一步主动上门对接,面对面协商解决方法。
后来,我又应邀继续参与了“完善地铁公交接驳体系”专题协商会,研究亚运背景下提升改善游客的地铁出行体验。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和民盟杭州市委课题组“走出去找办法”,赴广州深圳深入考察调研,并和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座谈交流。
回到杭州,我和团队继续深化调研,五次调研西湖、西溪景区周边、交通枢纽等重要站点,访谈了不同年龄的外地游客,发现“坐地铁看西湖怎么走”的问题难倒不少人。
在凤起路站调研,我们通过和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每天问得最多的就是“断桥怎么走?”。通过和游客交流,大家反映地铁出入口仅标注 “西湖景区”而不是具体景点,他们去断桥要走哪个出口,就只能拿手机查导航,或者求助工作人员。当游客去看站内地图,会发现也没有周边景区和断桥景点标注,而且住宅小区等其他非公建信息多、杂、乱,导致“年轻人难看懂,老年人难看清”。
立夏已过,我和团队每天超过两万步,边走边问,边看边记,讨论怎样改进,只是为了让游客的城市体验更好一点。
“最高兴的事,是看到杭州越来越好,看到我们的提案建议变成行动,看到我们的规划蓝图变成现实。”我和其他委员将继续听民声、聚共识,以委员担当、匠心精神继续为人民城市赋能。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