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伴随着人民政协和新中国的诞生而产生,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热点的集中反映。每一件优秀的提案,都凝聚着委员智慧,也成为党委政府听取民声民意、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渠道。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新时代萧山政协的新作为、新成效,“萧山政协”公众号推出“提案故事”专栏,精选一批有温度、有情怀的政协提案,为大家讲述提案背后的故事。
今天一起了解鲍寄宏和他的提案《关于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多种因素叠加之下,老年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作为基层医院的一名管理者,区政协委员、区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鲍寄宏,在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从顶层设计、要素保障、智慧养老等方面建言献策,推动我区综合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他深入思考“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在养老服务中实现最大化利用”,倡导探索“医疗、康复、养生、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提供保障。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鲍寄宏在对日常就医人群的观察中,深切感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2021年,他对所在医院近一年的住院病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60周岁以上的患者近40%。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随之而来的还有康复、护理、养生等个性化需求。
工作之余,鲍寄宏发挥自身专长参加公益活动,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他发现,很多老人虽然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但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突发,看病就医、检查配药、治疗康复、护理陪护等问题,或多或少成为了他们的生活烦恼。
“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养老机构。这让老年人深感力不从心,而子女们也为此增加了负担。”鲍寄宏认为,综合性养老服务,是老年生活的刚需,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有效措施。
立足调研提建议破难题
那么,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呢?提案撰写过程中,鲍寄宏首先对我区养老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2021年,全区共有运行的养老机构33家,其中同时拥有养老许可证和医疗许可证的机构9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1家,与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的有23家。但在实际运行中,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存在着很多困难。而在居家养老中,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下沉也成为有待破解的难题。
鲍寄宏说,医疗是综合性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最大化利用到养老服务之中,才能惠及更多老年人。
针对实际情况,鲍寄宏聚焦重点难点,提出了十分接地气的意见建议。他提到,要“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要“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积极性”,要“完善专业人员引进培养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网上和云端健康便民平台,使养老信息与社会保障等信息对接互通,实现养老服务向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
探索实践智慧医养新模式
收到鲍寄宏的提案后,区卫健局及时给予答复。当前,我区正探索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融合发展;建设医康养联合体,打通老年人康养服务“最后一公里”。随着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鲍寄宏相信,各种智慧医养新模式将为老年人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如,区民政局通过区级自建的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依托省民政厅“浙里养”,打造为老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相关应用场景已在浙里办上线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有需要的老年群众。
身处基层医院,鲍寄宏和同事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未来发展路径。他们认为,目前全区已顺畅运行的“两慢病全程健康服务”项目,通过“健康大脑+智慧医疗”为健康大数据的共享互通赋能,由医院组建服务团队开展定点上门服务,实现了村民“配药、监测、检验、入院、康复”等五项服务“不出村”,这一模式也可服务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2025年,区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后,医院将以医疗环境和条件大幅提升为契机,在老院区开设医养结合、中医康复、安宁疗护等特色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模式,让老年人体验更加精准、便捷、安全的智慧养老服务。
鲍寄宏说道:“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智慧医养新模式,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