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聚焦“宋韵文化”,区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
发布时间:2022-11-28   临平政协

11月25日下午,区政协举行一届八次常委会议,区领导张俊杰、沈威、杨文闯、黄伟、沈国祥、韩峻、吴电荣、章桂娣、江筠出席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听取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的工作情况通报。第二阶段围绕“宋韵文化”开展专题协商议政。

专题学习和工作通报

b1ab4412fb4ce4e99ea025a3fda3763d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会议传达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必须坚持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会议听取了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工作情况通报。今年以来,区法院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区检察院努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获评市级以上荣誉20余项。区公安分局着力提升复杂治安局势驾驭力,为临平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创造了平安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

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俊杰充分肯定了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为维护临平社会大局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就政协系统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三方面要求,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要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三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切实担当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张俊杰指出,区政协将一如既往地引导和组织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做好群众工作,为“公检法”的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平安临平建设贡献力量和智慧。

专题议政活动

会前,区政协委员参观了“宋‘潮’来临——临平宋韵文创雅集”展览。展览复刻了宋代雅集传统的“生活四艺”,还展出了覆盖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宋韵文创产品。展品从宋代人的生活场景中广泛取材,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一处风雅市集,细细品味宋朝人的生活美学。

会上,区政协课题组建议深入挖掘宋韵文化价值,打造宋韵文化系列产品,建设宋韵文化标志工程。

几位政协委员也纷纷畅想了他们心中的宋韵文化建设图景。

区政协委员、杭州诺邦无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杰建议,要放眼“全宋”,利用好全区制造业较完善较丰富的特色和优势,以“全宋韵”文化为着力点,打造浙江甚至全国“宋韵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和“宋韵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输出基地。

区政协委员、区委办公室办公会议成员、台办副主任朱勤建议,要确立临平“南宋名镇”地位,加强临平南宋历史文化研究,打大“南宋名镇”宣传力度。

区政协委员、杭州亚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璨任建议,对临平山上的“古迹碑拓”“摩崖石刻”等进行整体的梳理;整体梳理区内的佛道教遗址、碑刻、摩崖石刻等做好深入研究;珍惜区内山和河流这一资源。

区政协委员、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闻建明建议,串珠成链,形成临平宋韵文化研学线路;掇菁撷华,编订宋韵文化系列教育读本;注重仪式,打造儒家文化蒙学家教高地。

区文广旅体局、星桥街道对委员发言一一进行了回应。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威充分肯定了区政协一直以来在推动研究临平文化上的显著作用。他要求,要提高站位,充分理解宋韵文化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临平山水形胜独具特色、历史典故丰富、文学创作可观、文化遗产传承雄厚、古迹建筑可循等优势。要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上塘河宋韵文化带的建设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文化地标,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要凝聚合力,全面打响上塘河宋韵文化带品牌,突出破题出圈,做好文化的“三好学生”;强化文化标识,深化建设宋韵临平地标;深化各方联动,提升宋韵临平建设合力。

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俊杰指出,自去年区委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临平区拉高标杆、迅速行动,谋划了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宋韵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他要求,要坚持保护第一,着重做好临平宋韵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打造宋韵文化独特的“临平韵味”。要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打造宋韵文化理论研究高地。要创新展示路径,坚持项目为王,探索创新宋韵文化传播展示路径,让宋韵文化可观、可赏、可游、可品,走入临平百姓的生活。要凝聚发展合力,政协委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同其他部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打造宋韵文化精品项目。

来源:临平政协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