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活力”从何处来?西湖区解锁活力城区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24   潮新闻

“ChatGPT和Sora是美国数字创新森林中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今天我们思考创新,不必将聚光灯都聚焦在两片叶子上,更要去思考清楚这棵树所存在的土壤是什么样子,整个森林是什么样子,才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体系。”

3月17日,杭州市西湖区举行打造活力城区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受邀并发言。他的这段话,叩击不少在场政府人士、企业家的心门,也指向许多城市试图探寻的答案:城市跃迁的活力来自哪里?

“活力来自于空间、产业、市场、环境、人才和改革。” 西湖区委主要负责人认为,“西湖区要以民营经济之进、改革创新之为、营商环境之立,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推动西湖再攀新高峰、再上新台阶。”

当天会上,西湖区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十大品牌行动,包括AI赋能政务服务增值、助力企业出海拓市、创新要素支撑保障等十方面,均以营商环境为底色,校准产业图谱的发展方向。

当城市和企业互为土壤,必定成就郁郁葱葱的产业森林。从这场大会中,我们得以窥见西湖区寻找活力、激发活力的行动路径,同时创造活力、成为活力的决心和信心。

活力来自哪里?

知名城市经济学读本《向心城市》认为,“向心城市”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活力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向心力”来源。

活力之重要毋庸置疑,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其“置顶”。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活力”被《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成为贯穿全文的重要主题之一。比如,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杭州自2016年以来,将“创新活力之城”作为一大重要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2023年起,西湖区全面打响“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品牌。将活力融入城区的发展,既是西湖区的必答题,也是重点题。

西湖区眼中的活力,来自于哪里?产业是硬核的活力之源,企业则是这一活力的核心载体。会上表彰的年度西商企业便是最好的注脚。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米塔碳杭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5家企业代表手捧奖杯站在台上,他们中有精干的连续创业者,也有90后的弄潮儿;有落户西湖不到半年的“新人”,更有相伴成长超过30年的“老朋友”。

这些看似不在一个领域的产业,恰如其分地折射一个区域经济体梯次分明的产业脉络。

比如,蚂蚁科技、阿里云等构成的云创支柱产业,云深处、芯体素等站在前沿风口的科创未来产业,以及《黑神话:悟空》《种地吧》等爆款涌现的文创特色产业。

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与企业共同成长、丰富的,还有西湖区的产业图谱,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383家,上市公司达36家。

“当全球算力‘卡脖子’时、地缘政治撕裂供应链时,我们的企业也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湖区委主要负责人说,西湖区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地海三大产业,已经构建起强有力的规模化特色产业链。

要发展产业,必须要有极高的人才密度。人才,则是活力的另一大来源。

近三年,西湖区引进领军人才460人,高层次人才2.8万人,在省市持续领跑。

人才多了,会带来什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打过一个比方,创新不在书本里,而在空气里,在走廊和咖啡馆里。这是因为,人们不断地交流创新的想法,会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

从数据上看,也是如此。西湖区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出了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近三年来,西湖区遴选出261个西湖英才项目中,60%是来自于高校,成长起来的准独角兽企业占全区三分之一,总估值超过500亿元。

做强做优“三个服务”

当企业和人才汇聚城市时,西湖区通过什么来激发活力?

在会场,我们留意到一组数据:2024年,西湖区有3个案例入选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数量居全省前列。除了做好医疗、教育、法治等配套基础服务之外,西湖区做优增值服务、特色服务,为企业发展打造更优环境。

本次会议上,AI公务员“西小服”客串了主持,成为会场“团宠”。“西小服”,正是西湖区将AI融合应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典型,旨在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性的服务。

“2024年,我们依托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不仅打造了全省首个AI为企服务专员,还致力于建成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为企服务新生态。”西湖区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杭州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有条心法叫“无事不扰”。西小服的部分功能,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如,智能处置功能,正是为解决过多的走企、访企,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太多的干扰这一痛点。一位干部曾提及,“访企时,当天企业出来接待的,未必是真正身处问题困境的人;去走访的,也未必是真正知道解决办法的人。”

西湖企服数智平台让问题的诉求方、解决方在云端见面,化线下的随机性为线上的确定性,整合政府的整体合力,又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平台已为企业办理诉求800余个,平均解决时效不超过2个工作日。

“无事不扰”的同时,还得“有求必应”。“前段时间,全国各地不少合作商来对接云深处。企业所在的三墩镇专门成立专班,在企业来不及接待时‘搭一把手’,已累计前往云深处展厅接待、连线交流20多次。”会场,三墩镇党委书记张文新提到的小故事,正是西湖区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注脚。

再回过头看,制作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所在的艺创小镇,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服务举措。2023年,《黑神话:悟空》线下千人试玩会选址时,艺创小镇企服专员积极协助游戏科学寻找活动场地,最终携手云栖小镇将会场落在了云栖会展中心。

持之以恒的耐心,陪伴企业成长的信心,正是在这样的增值服务中,西湖区才能从千千万万条龙中,孵化出一条又一条小龙,如今的小龙才有可能在未来蝶变为巨龙。

在增值服务之外,西湖区还做优特色服务。

最近,杭州智元研究院外骨骼机器人的视频在网上走红,相关报道的全网传播量超200万次。“我们产品研发持续两年多了,眼下已建立每月500套的生产能力。”杭州智元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产能充足、产品优质,唯一在拓开市场场景上欠些火候。

“我们在‘西湖链链看’上提出相关诉求,西湖区领导非常重视,很快相关镇街干部主动找来,帮助我们打开推广场景。”这位负责人说,这两款产品虽然要在4月才预售,已接到市、区多家养老机构的合作意向。

为外骨骼机器人创新场景,正是西湖区为企业特色服务的一个侧面。以往,企业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明明供需双方仅距离五六百米却无法闭环;许多机构专注研发,在技术验证、市场推广上,总有最后一公里难以跨越。

“西湖链链看”、“科技八点半”,西湖区打造为企服务特色品牌,专门为企业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让不同行业“跨界破壁”,更让同一产业“深度对话”。截至目前,西湖区已经举办区级“西湖链链看”活动14场,镇街、平台108场,包括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企业出海等专场,累计促成项目合作54个。

打造一个新西湖

在会场,这样一句话被屡屡提及,正好说出西湖区干部的心声:“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厚植城区活力,西湖区还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十大品牌行动,从AI赋能政务服务增值、应用场景服务拓展、企业出海拓市等多个方向助力营商环境的提升。

从这十个行动看,西湖区将围绕着营商环境各维度多重发力,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体系。

服务体系进阶升级

前两天,一款中国AI产品刷爆网络,它可以自主拆解任务、调用工具、生成各种格式的文档,最终交付完整的结果,许多人评论“非常接近AI Agent(智能体)的样子”。

一切的服务场景都有可能被大模型重构。前沿技术的突破,让我们窥见AI公务员西小服未来的升级方向,它不再是对答的AI工具,更是一位坚定的执行者。

“今后很有可能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将生成诸多AI智能体,奔跑在网络链路帮助人们办事。”阿里云架构师徐新建说,比如企业找空间、后续的申请、入驻手续,这些流程会由各部门的智能体,在网络中交互来完成。

场景创新再发力

“场景创新是为企服务的时代呼唤。只要是企业有好产品,我们都可以搭建平台、创造舞台,为大家成长助力加码。”西湖区委主要负责人说。今年,西湖区将开展产学研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100场以上,拓展落地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关键要素的有效供给

西湖区发布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政策,发行算力券、模型券,从培育模型创新生态、打造优秀应用示范、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多方面精准发力。除了发布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政策,西湖区还对20多款产业政策进行系统性修订。

这一系列举措将构建一个生态丰富、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蓬勃发展格局,再造一个活力新西湖。

“我们期待,未来的西湖大地上,企业有更多的创新突破,人才有更广的施展舞台,楼宇园区热火朝天、街头巷尾人气兴旺,‘科技范’与‘烟火气’共生共荣、‘活力度’与‘热力值’攀高跃升。”西湖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以长期主义对冲功利主义,以耐心安心和信心陪伴蛰伏,在“永不竣工”的营商环境建设中,西湖区和企业正共同解锁活力城区的密码。

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营商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教授:

促进营商环境向“制度创新”跃升

营商环境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其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企业活力与经济发展质量。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连续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和要求。杭州市西湖区构建活力城区的创新实践案例,不仅呈现了中国城区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探索,更蕴含着一流营商环境是活力城区建设保障的深刻制度创新逻辑,为理解新时代政企关系演进提供了鲜活样本。

杭州爆火的“六小龙”中,两只龙成长在西湖区,该区已用实践作答:好的营商环境,是让企业在制度保障下自然生长,让创新活力在生态滋养中激情迸发。

总结来看,西湖实践在全省甚至是全国都有可借鉴性。

一是政务服务数智化转型的突破性探索。西湖区打造的AI公务员“西小服”系统,标志着政务服务从“数字赋能”向“智能重构”的质变跃迁。当其他地区还在追逐“最多跑一次”的速度时,西湖区已迈向“智能代跑”新阶段。

二是“服务即生态”理念的立体化实践。西湖区的改革实践突破了传统营商环境的物理边界,构建起“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特色服务”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从“无事不扰”的智慧监管到“有求必应”的专班服务,从“西湖链链看”的供需匹配到“科技八点半”的互动对话,展现出服务型政府建设丰富的维度。

三是产业生态构建的链式创新逻辑。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地海三大赛道的布局中,西湖区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培育模式,即通过支柱产业筑基、传统文化塑魂、未来产业领航的三创融合策略,形成了“大树下面好乘凉”的产业“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形塑着新质公共生产力的水平。新时代营商环境建设已进入“制度生产力”竞争阶段,“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西湖区要实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还需精准发力。

接下来,建议西湖区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为核心,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强化法治保障,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比如注重打击各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刻防范“远洋捕捞”;要重视产业链图谱的绘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加强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安全韧性;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加快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实现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的跃升。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