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溪湖汇”委员大讲堂丨马子恺×王玉:中轴线和甲骨文,仍在跳动的文明脉搏
发布时间:2025-04-01   西湖政协

文明的连续性,正是汉字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3月29日,杭州文三路上的“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迎来【“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的压轴场《甲骨文和中轴线》。当代国学艺术名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名家马子恺先生,与山东管理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黄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玉教授,以中轴线为引,阐述甲骨文从远古走来,带着殷商时代的气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在‘一带一路’的积极推进中,我们也在寻找新的契机,该以何种形式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视野中的形象。”活动开启,王玉教授从民族复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阐述了从国学热潮到非遗活化、从汉服复兴到传统节庆回归,民众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自豪感持续升温,彰显出日益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就此,一段关于马子恺先生几十年追寻时空文化密码的故事,娓娓道来。

古老的中轴线,3000年前已初显

马子恺先生首先用他创作的“彩墨古篆”系列,融合书法、绘画等传统元素,以现代艺术诠释传统文化,拉近了甲骨文和听众的距离。而这些来自甲骨文的有趣“符号”,内容却涉及商朝时期的地理生态、天象气候、田猎农作、交通出行、军事外交、宗教祭祀及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细节,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嫁娶、梦幻意识、饮食宴飨等,是打开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形态的“史料金钥匙”。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古都中轴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这种审美运思方式既体现在城市建造规划中,也反映在汉字构形上,汉字结体对平衡对称的不懈追求,即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始主客观因素。

从一个“中”字,看见“早期的中国”

“汉字字体从金文、籀文、小篆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再到今天各种书体流派竞相纷呈、争奇斗艳,每种字体的出现和相应书法艺术经典的生成都建立在书者深刻理解当时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都与当时的历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成了一面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明镜。”马子恺先生告诉我们,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断演进,但汉字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汉字不仅记载了博大深厚的中华历史文明,而且其本身也凝结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

“中轴线的中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也是指事字。甲骨文中最初样子像旗帜的形状,竖笔就旗杆,中间像条幅,上、下是古代旌旗悬垂的装饰品。”

马子恺先生从“中”“轴”“国”“水”“车”等甲骨文汉字的逐个讲解,道出了甲骨文与中轴线紧密的关联,展现中国古文字的魅力,对商代等时期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进行了系统描绘。现场,马子恺先生与听众、读者互动交流,分享他“书画同源”及用现代艺术手法展现甲骨文的传统文化创意转化案例,送出了精美的互动礼:《雅兴长存》。

嘉宾介绍

特邀嘉宾:马子恺

当代国学艺术名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名家、中国文促会国学艺术委员会主任、古篆艺术倡导者、中国古篆艺术论坛发起人。

特邀主持:王玉

山东管理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分会理事。

来源:西湖政协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