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百千万”蹲点“三悟”
发布时间:2017-03-26   

(市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张治毅)

    自从离开老家来杭州参加工作,还从未如此深入走进一个村庄。这次,市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对大多数市级机关干部来说,既是任务,也是补课,不补上熟悉“三农”情况这一课,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素质是有所缺憾的。

    我蹲点的村庄是富阳区渌渚镇的莲桥村。去之前,我查了资料,希望自己不至于对这个陌生的村庄一无所知。字典解释:渌,是清水之意;渚,为水中沙洲。渌渚镇位于杭州市富阳区西南部,因渌渚江横穿境内而得名。是一个水陆交通便捷的半山区小镇。南宋大孝子周雄,是渌渚镇最出名的代表符号。

    农村实景之美

    一进莲桥村,玉兰满枝、油菜花黄,一幢幢小洋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平整的村道连接着各个整洁的院落,在烟雨迷蒙中,静谧而安详。现在的农村,“洁、序、美”代替了“脏、乱、差”,健身器械、文化礼堂、网络购物、小汽车……,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正如村里的老党员吴联忠说的:“现在城里有了,农村基本都有了。农村还比城里多了好山好水好空气”。是啊,以前是农村向往城市,城市人也不太看得起农村的“单相思”,“进城”与“下乡”这两个词的背后,就隐喻着不平等。而现在,我们这些城里来的进村蹲点干部,丝毫掩饰不住对农村住房、环境、食材的羡慕。而村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城市的向往依然存在,他们学业一结束,便义无反顾地奔向大城市,以前的“单相思”变成了现在的“两相羡”。杭州近年来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农村当下之惑

    蹲点之前,我担心着怎么跟村民们打交道,从不抽烟的我还特地买了香烟和打火机,希望能和老乡们套上近乎。几天下来,开始的担心太多余了,他们淳朴热情,待我们如客人。我们与大伯围着炉火话桑麻,与大妈站在菜地边拉家常,品尝过他们端出过年才有的手造冻米糖、从地窖里取出刚蒸熟的小番薯,听他们计算着去年家里的收成,介绍着儿女们现在的工作。眼看手记,4天来每天的收获都是满满的。一些困惑也油然而生。我感觉,这同时也是大多数农村人的困惑。

    一是农村人口空心化。蹲点几天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村里看不到一个年轻人。接待我们的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而陪伴老人们的,除了尚在蹒跚学步的第三代,就剩下猫和狗了。村里的年轻人早出晚归,绝大多数要到周末甚至过年过节才会回家。学龄儿童也要到镇上或更远的地方上学。缺少年轻人,只剩“老人、孩子和狗”的村庄,缺少了一些生机和活力,一些惠民项目在农村处于“不建有需要、建成少人用”的两难。村口小公园里的健身器材下面,长着茂盛的野草,明显已经很久没人使用了。

    二是发展缺少带头人。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干部老龄化。现在农村事务繁杂,村干部大部分也需要专职坐班,年纪大了精力体力都难以胜任。莲桥村的郑贤平书记向我们介绍说,上级有规定要求这次换届时,年龄超过55岁的一律不再提名村“两委”人选,说明上级也看到了村干部老龄化带来的战斗堡垒作用弱化的问题。但农村新党员难发展,通过退伍、毕业等途径回乡的党员又基本是流动党员,不在村里长住,也不愿意担任村干部。难以找到强有力的带头人,农村发展也就缺少了内生动力。

    三是农村产业单一化。渌渚镇有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镇里的支柱产业是“石头经济”,依托水泥矿山这些资源型企业,镇村公共支出资金还比较充足,村里的公共服务运转还比较正常。而渌渚镇享了石头的福,也吃了石头的苦。因为开矿增加了集体收入,也因为矿山污染,损坏了道路、污染了草木,压抑了富春山水间本应蓬勃而生的新兴产业。莲桥村虽然有露天游泳池、篮球场,有好山好水,周边有“周雄故里”“碧沼寺”等历史人文景观,但乡村旅游难以启动,全村没有一户农家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矿山面临逐步关停,村里将失去近一半的集体收入。而新的产业尚不知从何抓起。

    农村未来之路

    中国在飞速发展,杭州更领中国发展之先。农产品工业化生产是大概率事件。今后可能不会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可是我想,农村永远都会在,农业永远不能少。莲桥村守着绿水青山如何发展,作为我们这些走亲的城里干部,不妨敞开脑洞,作些天马行空的思考,也许身在渌渚之外,更能言中要害。

    思考一:要放大农村的生态功能。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不断减少、村庄部分消失是正常趋势,虽然伤感,却不必过于留恋。乡愁当然要留住,但乡愁只不过是儿时记忆。对下一代人来说,高楼大厦才是他们的“乡愁”。所以,对于人口凋敝的一些村庄,可引导农民进一步合并集聚,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当然在建设上要与城市有所区别,实行小集中大分散。让人口自然减少的农村自然消亡,重归山野,成为历史,更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少一些村庄,多一些生态山林也未尝不可。

    思考二:要完善农村的生活功能。杭州的农村发展到现阶段,吃穿用住行都不再是重点,钱对农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对占农村实际常住人口大多数的、可以拿养老金的老年人群体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对精神层面的需要成为他们最迫切的,否则就只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村里的文化广场、礼堂是平时村民们最爱去的地方。但除了红白喜事的吹吹打打,农村文化礼堂多数只能是跳跳广场舞。这次市直机关负责渌渚镇蹲点调研的市文广集团,用自身优势为渌渚镇送去一台文艺演出,成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盛宴。由此我想,在城里苦求生存的专业剧团,农村倒是他们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政府购买文化服务送到农村去,也可以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必须选项,杭州新一轮城乡统筹中,不知能不能加上这一点。

    思考三:要重构农村的生产功能。从目前情况看,除了粮食和蔬菜功能区外,杭州农村的农业生产基本限于农民自种自吃,一些村庄田地无人愿种,再过于强调纯农业生产意义不大。如何把杭州农村的新产业发展起来?除了现在兴起的来料加工、农村电商、民宿旅游之外,在如何利用农村独有的生态环境、空闲住房这些优势方面,还可以思路更开阔些。如,迎合城市退休人群向往“农夫山泉有点田”的养老生活,探索农村房屋出租、联建,甚至允许城里人购买。支持农村年轻上进城,鼓励城市老年人下乡,让农村与城市人口合理流动。再比如,可以从绿城房产桃李春风楼盘一房难求的现象中提取思路,引入工商资本,对一些人口减少比例较高的农村,整村改建成商业房产或养老房产,也许这也是住房供给侧改革的着眼点。

    还可以考虑的是,在上述想法付诸实践后,让那些见过世面、富有经验的城市退休人群在乡村自治中发挥更多作用,加入到农村“两委”班子中,补充农村干部力量,将农村建设得更美好。

2017年3月25日

来源:    作者:张治毅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