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育局即将发布的“杭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明确列出来自各个年龄阶段的“家庭劳动清单”,相信可以推动劳动教育在杭州家庭的有效落地。
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因要求中小学生必须学会2-3道家常菜烹饪、学会修电器、学会打扫家庭卫生,而引发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
杭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征求意见稿)即日起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又将“劳动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详见本报今日14版相关报道)。
虽然劳动教育早已列入中小学课程,但家长们似乎是刚刚听说的样子。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实际上长期被边缘化,中小学生长期与劳动相疏远。新课标的发布,虽然再次将劳动教育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但如何开展、如何教学、如何评价仍需进一步厘清。
劳动教育的难点,既不在于孩子承受不了,也不在于学校、家庭没条件开展,而在于习惯宝贝孩子的家长还没做好准备。
“劳动最光荣”被不少人挂在嘴边,不过说这话的人如果是家长,则多半会“说一套做一套”:孩子烧饭,烫着怎么办?孩子买东西,被骗怎么办?孩子洗衣服,洗涤剂伤着娇嫩的皮肤怎么办?让孩子修电器,触电怎么办?让孩子参加志愿服务,受伤怎么办?让孩子削水果,割破手指怎么办?让孩子做社会调研,耽误学习怎么办?让孩子独自上学,出车祸怎么办?……
我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可是现在大多数孩子生长在比温室还要保险的家庭里,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让孩子参加劳动,在很多家长看来不可思议、没有必要,是家长不负责任、偷懒。然而,过度的保护,已经把孩子们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妈宝、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四肢健全,却不够独立。
杭州采荷中学3年前新生军训,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竟有三成学生完全不会。而在上海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5成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6成不会整理书本,8成不会折叠雨披。
天下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懒惰胚”,正是家长的越俎代庖,过度保护,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正常成长、锻炼的机会,强迫孩子成为一个远离劳动的“四体不勤”者。
这样的苦果由谁来承受?是长大后的孩子。年轻夫妻闹离婚的理由,越来越多地与家务相关,相关新闻随便一搜网上就有一大堆:80后夫妻为家务活闹离婚,博士丈夫难忍懒惰妻子;90后小两口闹离婚,理由竟是两人都不愿做家务;老公懒不干家务,我想和他离婚……
杭州市教育局即将发布的“杭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因此非常令人期待,它明确列出来自各个年龄阶段的“家庭劳动清单”,相信可以推动劳动教育在杭州家庭的有效落地。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少年儿童都成长为身体强壮、心理健康的人,家长们必须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把自己精心搭建的育儿温室拆除,让孩子充分吸收天地之精华,经历风雨,见到彩虹。
那就从鼓励孩子家务劳动开始吧。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