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病名真是越造越多了,家里若有个“学渣”也可以拉去“看病”了。
据澎湃新闻近日报道,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有一个“学习困难”门诊,该门诊开设2年接诊千余名小孩。门诊先是帮家长理清楚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治疗、综合治疗。
如果孩子真的有“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缓”、“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等,那确实需要做综合治疗和康复。但据报道,就诊的孩子之中,大约三分之一存在一些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比如“学校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
可见,这些障碍和情绪焦虑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压抑而成。正常智商孩子的学习困难成因复杂,就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病症”,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万能药”。而“学习困难”门诊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孩子学习困难时的方法式微和从众心理。
孩子成长到18岁,在家里的时间最长,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而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孩子是家长行为、品性、境界的一个“投射品”。如果遇到孩子有学习困难表现时,首先应该反思的还是家长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方法问题。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可能对孩子管束很严格了,但孩子叛逆,不是翻白眼反抗,就是把家长的话当做耳边风,不想听也不想做。比如朋友的儿子上初二,成绩一般,暑假里某一天突然感叹:“妈妈,我好想躺平啊,就在家里吃吃喝喝看看小说,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生活呢?”小小年纪已经“失志”的关键问题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家长自己就经常发出躺平的叹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到了呢?是不是孩子没有充分时间运动,导致四肢无力懒惰了呢?
如果要让孩子学习自主性强,父母比较好的状态就是自己先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想让小朋友做的事,自己先做一遍,而不仅仅是扮演下达任务、检查任务的角色。
身边有个爸爸,发现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特别喜欢《三国演义》故事,他就用小孩子能听得懂的口语讲述了整部《三国演义》,每天一个小时左右。遇到打仗的细节,这个爸爸还会查阅《三国志》相关文献,根据当时战役遭遇的地形绘制军事战略图,对于孩子提出的任何一个细节问题,就想办法找到答案。这样的讲述整整持续一年多,上小学后爸爸依然坚持不懈地讲述别的书籍,此后,孩子自主阅读能力大大加强,到了初中后根本不需要父母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由此可见,家长在幼儿低段学习过程中的辅助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需要养成孩子喜爱探索研究的习惯,用自己的知行合一来引导孩子,真心地与小朋友一起成长。其次,家长应该以平等的视角对待孩子,时刻用换位思考、同理心去与孩子沟通每年每个时段的进步计划,用好的时间管理法则去分配好学习与玩耍。再次,家长应该用真心去欣赏和保留孩子身上最珍贵的天真的部分,特别是培育孩子对艺术、阅读的热爱。对孩子觉得平常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学会放下身段,跟孩子说“多多包涵”。若家长都能认真反思并作出改变,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的。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