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人民政协报刊发《从公益援助到专业调解——为新业态劳动者打造温暖的“家”》。一起来看详细报道↓
全文如下
今年1月,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携手社会组织——小哥骑手、网约车司机公益帮扶团队“司福社”,成立小福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为新就业群体法律维权的“娘家人”。
“调解中心就像我们的另一个家,有时间了就喜欢到这里坐坐,说说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每次都能收获满满的正能量。”提起小福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外卖员小李总会竖起大拇指。
小李是调解中心的第一批“客人”。今年年初,因平台派单量减少、家庭支出增加等原因,小李一度入不敷出,欠下了房东张大妈两个月的房租。小李承诺会尽快补齐房租,而房东张大妈担心其“跑路”,两人矛盾不断升级。
无奈之下,小李决定到附近的调解中心试试。“工作人员积极协调的同时,还帮我联系了一份社区保安的工作,下了班我再兼职送送外卖,马上就能给张大妈补齐房租了。”日子虽然辛苦些,但因为调解中心的帮助,小李对未来满是憧憬。
把调解中心当作另一个“家”的不只小李。吴师傅驾驶网约车发生碰撞,交警认定对方全责,车辆因修理停运4天,对方拒不赔偿,经过工作人员的反复调解与法律科普,双方终于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因购买假保险理赔无果,工作人员顺利为其要到理赔……
“虽然每天工作都很忙,但能帮到这么多人,就觉得特别有意义。”调解中心负责人王骏笑着说。
作为老员工,王骏一路见证着团队从公益援助到专业调解的过程,“我们之前一直就在汽车行业,特别了解这些城市‘奔跑者’的生存现状和困境。”2023年10月,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自筹资金创建了“司福社”。
“随着接触的司机越来越多,需求也变得愈发复杂。”王骏说,一个案子接着一个案子,外卖小哥、货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也纷纷找上门来,“只要在能力范围内,我们都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骏和伙伴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4年,“司福社”全年总处理调解案件641件,其中调解成功127件,涉及调解成功金额20.7万元,涵盖网约车司机、外卖及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劳动者。
为了帮助更多的新业态劳动者,2024年10月,西湖区司法局、文新街道联合“司福社”,设立了文新街道新就业形态人民调解委员会,2025年1月,文新街道进一步整合资源,成立小福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通过引入调解员、律师、专家学者等力量,形成多元预防化解合力,共同参与新业态劳动者的纠纷问题。
“调解中心成员既有一定法务专业知识,又能灵活运用新媒体,已经成功调解了当事人上门求助的、法院委托的、报警移送的、社区反馈的等一大批纠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文新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还准备在街道办事处设立“新就业形态人群”专项矛调服务窗口,并根据业务量辐射新增2个调解办案点,实现以点带面的全覆盖,确保站点有人,求助有解。
对于调解中心的未来蓝图,王骏和伙伴们抱有很多期待。“我们希望将来把它打造成一个‘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调解中心’。”王骏说,中心计划引进仲裁员、调解员、劳动关系协调员、律师、专家学者等更多的专业力量,形成多元预防化解合力,共同参与新业态劳动者纠纷的一揽子调处,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权益保障。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