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创新内容 融合产业 智能应用 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10   杭州政协

当前,文娱消费加速升级,推动网络视听尤其是短剧短视频内容和服务需求多元呈现,优质内容产品供给加快,如何立足杭州良好的影视产业和网络产业基础,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不少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着力点。

系统性支持

培育更新产业生态

纵观整个微短剧产业链,杭州主要以IP储备、创作达人见长,但整体产业链有待完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九三学社市委会坦言,爆款、叫响又叫座短剧视听产品的出现离不开从内容生产到产业布局的政策支持。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建设“千亿级”视听集群。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全市“十五五”期间网络微短剧产业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将微短剧产业纳入地方数字经济的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二是提升项目支撑。结合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产业带建设,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基地),推动微短剧企业和长视频平台企业、传统影视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长短视频企业协作配套、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引培优质企业。研究梳理国家和各地政策文件,加快出台市级专项扶持政策,围绕“写作、拍摄、投流、评论、播放”等主要环节精准施策靶向招商,加快集聚一批优质合规的短剧平台、网文公司和MCN机构等龙头企业。

人才更集聚内容更优质

视听产业整体处于增长和活跃状态,短剧、短视频日益成为民众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文化生活消费场景,对于城市塑造形象和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如何借助视听力量,凸显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市政协委员、杭州水陆交旅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林蔚认为,专业人才短缺、内容较为同质化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她据此提出对策,加强人才引育扶持。在市级层面组织短视频专业大赛,设立短视频创作基金,短视频产业园等,吸引各方短视频人才来杭州创业和安家;通过校企合作、举办行业活动等方式,加强短视频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行业人才水平。

同时,鼓励内容创新。一是鼓励短视频创作者深入挖掘杭州的地域文化内涵,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内容。比如,文旅部门策划主题短视频,如“杭州三大世遗打卡”“杭州非遗文化体验”等,不仅能够深入挖掘杭州的多元文化,还能够形成品牌效应。二是引导短视频行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如与电商、旅游、教育等结合,为用户带来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激励短视频企业和创作者大胆尝试新技术和新形式,利用动画短视频、结合VR和A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杭州特色,提升杭州城市形象。鼓励短视频企业通过数据分析工具,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通过建立粉丝社群、开展用户共创项目等,逐步增强用户体验和粘性,提升知名度。

综合平台整合资源

业态深度融合

短剧短视频等视听产业不仅是流量生意,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可以向世界更好传递东方智慧。为助力杭州短剧出海破局,市政协委员、杭州米络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琼建议从多方面施策。

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构建综合平台,整合资源,提供海外市场情况分析、政策解读、人才与技术服务,助企业降风险、提效率;打造海外推广平台,联合海外媒体与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开展市场调研,助力企业精准营销。

在版权保护与国际合作层面,加强与国际版权组织协作,参与规则制定修订,完善国际版权体系;健全纠纷调解机制,便捷解决版权争端;鼓励企业版权登记管理,打击侵权盗版,宣传培训知识产权法规,提升企业保护能力。

在文化交流融合方面,举办国际短剧节、文创博览会等活动,为中外创作者与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外联合创作制作,促进文化交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短剧,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提升文化艺术价值。

视听行业通过与多元场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创新发展,也带来了强劲发展动能。聚焦融合业态发展,九三学社市委会呼吁,打响“微短剧之城”品牌。

一是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影视剧组拍摄全流程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一套“影视剧组提需求、宣文系统找资源、地方政府共落实、城市品牌软植入”的协拍机制,推动全域影视基地、良好城市界面、美丽山水资源成为“天然影棚”。二是引领行业变革。背靠积淀深厚的数字经济,促进微短剧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传统品牌等交融交汇,以新技术新业态打通和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新IP的孵化以及老IP的创新衍生。三是提升影响力。积极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微短剧评选大赛,争创1-2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争率先在全国、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文 《杭州政协》杂志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