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若干规定》的字里行间有诸多“接地气”的表述,如在“切实精简文件”中,要求“坚持‘短实新’文风,除部署综合性工作外,地方和部门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部署专项工作或者具体任务的文件一般不超过4000字”“配套文件应当直接提出具体落实措施,不得简单照搬照抄上位文件”等。
制发文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繁琐、冗长、赘余的文件反而于此不利。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动工作时,习惯于机械性“照搬转发”文件,甚至是盲目套用文件,以流转材料代替开展工作,把落实工作变成了任务的“击鼓传花”,加重了基层负担。《若干规定》要求,文件应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着重提出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一般不必阐述形势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原则等内容,确需阐述的应当简明扼要。如此聚焦“小切口”,注重细化实化措施要求,压缩工作模糊空间地带,不仅更有可操作性,也更有利于强化约束、凝聚共识、推动工作。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已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如今,形式主义等问题仍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存在,新问题、新表现还在出现。面对顽瘴痼疾,整治工作必须得其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靶子”,查清“病灶”。
实处用力,不务虚功。求“是”的前提是见“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妨多些实地调研,少些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多些帮扶指导,少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多些“怎么办”的细则办法,少些层层加码的急功近利……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工作往实里做,才能让整治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为基层减负,民心所向,也是发展所需。减负不减责任、不减担当,健全好、落实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人民群众服务,让求真务实的正气蔚然成风,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写在坚实的大地上。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