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兴技术,重塑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般而言,全球创新型城市有三种主流模式:硅谷的“科技(辐射)+产业(网络)+制度(环境)”模式;东京都市圈的“工业(集群)+研发(基地)+政府(立法)”;伦敦的“知识(服务)+创意(文化)+市场(枢纽)”模式。被誉为“东方硅谷”的杭州,依托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生态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正瞄准新质生产力的细分赛道,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等行业,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杭州新质生产力的细分赛道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杭州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聚焦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AI)及大模型应用。近年来,杭州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向“新”而行,以“质”赋能,通义千问、DeepSeek排名全球大模型榜单前列,群核科技空间理解大模型成为全球空间智能领域标杆模型。杭州依托阿里云、之江实验室等机构,推动AI通用大模型向垂直行业深度渗透,向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工业质检等场景落地,例如,蚂蚁集团的金融风控AI、微医的医疗AI辅助诊断系统已实现商业化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与自动驾驶。杭州获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试点。杭州加大招商力度,引进蔚来、零跑等车企,积极培育Momenta(自动驾驶算法)、鸿泉物联(车联网)等企业。加速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融合,使车路协同成为智慧交通关键。
生物医药与合成生物学。杭州依托杭州医药港,集聚贝达药业、启明医疗、嘉因生物等企业,重点发展基因治疗、创新药研发,杭州致力于基因编辑、mRNA疫苗、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方面的突破,积极推动医药产业变革。2024年,杭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成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
先进制造与工业机器人。杭州培育新松机器人(杭州研究院)、国自机器人等企业,推动“未来工厂”建设。智能制造依赖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柔性生产线等技术,大幅提升效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例如,老板电器通过智能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
绿色低碳与新能源。光伏、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是碳中和关键。杭州支持正泰新能源(光伏)、万向集团(氢能)等企业,打造零碳产业园;还积极探索“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模式,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探索需求导向的创新范式
杭州将城市作为“开放实验室”,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通过真实需求牵引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跃迁。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技术先行-寻找市场”的线性创新路径,形成了需求导向的创新范式。
“双清单+场景券”实现需求与技术的精准匹配。上城区在建设“中央创新区”(CID)过程中,创新推出“双清单”机制:一面梳理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场景机会清单”,挖掘真实痛点;另一面整合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能力供给清单”,形成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谋划“场景券”政策,对开放场景方和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给予双向支持,破解了AI企业“技术虽好,落地买单难”的痛点。
构建多维度场景创新网络。杭州构建了多层次场景创新网络,为技术提供丰富试验场。如,湖滨步行街成为新零售技术试验场,成功推演消费场景;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提供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展现文旅场景;杭州火车东站作为智慧交通技术验证平台,打造交通枢纽应用场景;低空商务港测试无人机物流与空中交通管理,展示低空经济的实践。这些“首秀舞台”策略既加速技术成熟,又使城市获得创新红利。高新区(滨江)更进一步,在推进大会上发布人工智能+生产制造、金融贸易、医疗健康、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五大领域场景需求,引导技术企业针对性开发解决方案。
构建新质生产力生态体系
杭州注重系统性的制度创新,通过重构政策体系、要素配置和服务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要素配置机制。杭州在数据要素、算力支持、资本赋能等创新关键要素配置上进行突破性改革。杭州构建“三数一链”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每年安排5000万元“语料券”,降低企业用数成本,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每年安排1亿元“算力券”,给予算力使用费用最高6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2000万元),大幅降低创新门槛;杭州金投构建“122+X”人工智能投资生态,杭州资本打造“2358”创新创业服务矩阵,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体系。
突破产业组织模式。杭州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提高创新系统效率。由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长,院士担任技术院长,实行“链长+院长”双负责制,从而强化技术与产业的协同;杭州致力于培育开源生态,鼓励与支持企业开源AI计算平台、模型等,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尝试中试平台网络化运行,除滨江具身智能基地外,西湖区建设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打造“概念验证、产品试制、AI训练、体验展示”四大中心,总投资1.6亿元。
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杭州推出科创企业服务平台“杭创E站”,汇聚“投、贷、补、担、保”五大金融要素,形成“五位一体”陪伴式服务生态。这一平台实现数据价值化、流程数智化、政策协同化,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让更多“科技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实现全域协同的空间联动
杭州实现全域协同的空间布局,通过差异化定位与功能互补,构建起多层次创新地理体系。高新区(滨江)聚焦人工智能硬科技,打造“中国数谷”,形成覆盖先进计算芯片、AI框架、算力基础设施、行业大模型的完整产业链;西湖区建设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创建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浙江分中心,主导机器人标准制定和国际对接,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全球母港”;上城区推动CBD向CID转型,建设“1+5”功能高地(具身智能先导区+五大特色功能区),发挥场景资源优势;钱塘区打造“细胞谷”专业园区,发展生物制造与细胞治疗产业。这种多极联动、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使杭州形成“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落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空间载体,极大提高了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在新质生产力的竞逐中,城市正经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先行者”,杭州从“天堂硅谷”到“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在内涵导向上寻求“质”变,在规模量级上形成“量”变,逐渐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杭州正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与生态重构,不断书写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新篇章。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杭州有望成为全球新质生产力网络的关键节点,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杭州智慧。(作者系杭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