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远见,体现在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怀与扎实行动中。近日,杭州新增杭州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杭州西湖宋代玉器博物馆、西泠·武林美术馆等18家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基地,进一步织密青少年素质教育网络。
这批新增基地类型多元、分布广泛、注重体验,既有传统文化类场馆如宋代玉器博物馆、吴越文化博物馆,也有现代文明展示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亚运会博物馆,覆盖范围包括桐庐、淳安等地。考古博物馆、保密宣传教育实训中心等场馆,更以实践性强、互动性高的特点,为青少年提供了走出课本、动手体验的平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成长地图,体现出杭州在推进美好教育上的长期坚持。
早在2007年,杭州就推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目前已形成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体系。作为“博物馆之城”,杭州拥有众多层次丰富、类型鲜明的文化场馆,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深厚土壤。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追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铭记历史的悲壮,在大运河杭钢公园感受工业遗产的重生——这些体验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精神的滋养和思想的升华,帮助青少年与历史对话、与文化相触、与自然亲近。
当然,“场馆有没有”只是起点,关键还在于用好用活这些资源。既为第二课堂,就有别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绝非简单延伸,更不能流于为设置而设置、为“打卡”而“打卡”乃至“到此一游”式的形式主义。要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注重体验与感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就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协同、双向奔赴:学校应主动对接,将第二课堂有机融入教学计划;家长要转变观念,鼓励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场馆方则需不断推陈出新,以优质内容、沉浸设计和互动体验吸引青少年。此外,还要积极推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相关当事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孩子身边。最终,要通过一批批精品课程、专题展览和优秀师资,实现寓教于乐、入耳入心,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塑造品格的精神家园。
教育的本质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当孩子们在陆游纪念馆吟诵诗篇,在地质馆触摸亿年化石,在文学馆感受文字之美,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或将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文化种子。这正是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以新基地设立和扩容为契机,我们要持续点燃青少年求知的火焰、探索的热情和文化的自信。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