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抗战旋律缘何弦歌不辍
发布时间:2025-09-04   杭州日报

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日前以“大地铭记·不朽的战歌”为题,辑录一批经典抗战歌曲,从《毕业歌》《五月的鲜花》《只怕不抵抗》,到《八路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再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地道战》《重整山河待后生》《如愿》等。这些旋律不仅勾勒出一段段峥嵘岁月,更唤起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

八十年倏忽而过,烽烟虽熄,重拾这些耳熟能详的曲目,依旧令人热血沸腾。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经典并非总是定格于历史一隅。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呐喊催生了经典旋律创作的井喷;而在此后数十年间,《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地道战》《重整山河待后生》等作品仍接连涌现,它们往往与影视艺术交相辉映,延续着抗战精神的时代叙事。

《人民日报》在辑录这些曲目的同时,也刊发了相关文艺工作者的回忆文字。透过这些个体叙事,足以回溯历史现场,感受历史温度,激发诸多共鸣。例如,提到《松花江上》这首抗战名曲,能感受到低沉、悲愤与感伤,却又分明饱含着救亡图存的意志与不屈的信念激情。这首歌由词曲家张寒晖创作于1936年。歌唱家王宏伟回忆说,当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上,当他演唱此曲时,仿佛化身为流亡民众,声泪俱下,不能自已。经典就这样被不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断诠释。再如,文艺工作者向延生讲述其父向隅1939年在延安参与首演《黄河大合唱》的经历:当时物资匮乏,乐队以汽油铁桶改制低音胡琴,用搪瓷缸与铁勺充当打击乐器,却依然奏出了震撼人心的强音。那年7月,向延生出生于延安,得毛泽东亲自取名,自胎儿时期便聆听母亲演唱《黄河怨》,与这部巨作结下跨越生死的缘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些歌曲之所以具有如此磅礴的力量,首先在于它们的广泛传唱——闻弦歌而激情澎湃,血脉偾张,曲声所至,皆能唤起共鸣、激发斗志;其次,经典作品在不同时期不断推陈出新,虽风貌各异,却共同传递出民族救亡、自强不息的主题;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旋律背后所凝聚的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的民族意志,镌刻着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密码。正是这种深植于集体记忆中的情感与信念,让抗战歌曲超越时空,历久弥新。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这些歌词与旋律,早已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精神象征,激励我们不忘来路,奋勇向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