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人力成本还是人力资本?一字之差背后的转型之艰
发布时间:2022-08-09   杭州日报

疫情三年多来,余缺调剂、错峰用工等劳动力灵活配置模式也从疫情最初的应急之举,转变为更多企业的普适需求。

在反复的疫情面前,员工在“人力资本”和“人力成本”之间横跳,企业也在甜蜜与烦恼中交错前行。不少企业会遇到批量小单、快单,短时间内上哪儿招到上百名劳动力?还有些企业,销售计划有明显淡旺季,如何平衡用工成本和员工收入?

这背后,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运筹帷幄。虽说这类机构不生产劳动力,只是劳动力的“搬运工”,但现如今,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非传统印象中简单粗暴的劳动力“搬运”工作。

伴随着企业需求转变、数字化手段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杭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动转型,提升生产力精准高效的共享配置模式,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人力资源服务高端化、专业化。

它们在线上搭建数据库、算法模型测算企业客户的用工需求变化,在线下织密劳动力输送网络,短时间内可从杭州乃至全国召集数千名与企业高度适配的劳动力,支援企业生产。更难得的是,结束使命后,人力资源机构可以迅速将该批劳动力转换至相类似的企业,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劳动力价值。

企业急需用人怎么办? 通过企业订单量、库存量预判用工需求

今年6月,杭州临平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收到国外急单,需在两周内召集1000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补充进生产线。

收到紧急征集令后,杭州上达人力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启动征集雷达,三天内即为企业输送到岗300人。再往后,平均每天供给150人,高效平稳地化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两周内保质保量地网罗到企业最需要的人,上达人力能够完成这一“风火调令”,源于其深耕多年的线上线下人力资源网络。

据上达人力总经理王磊介绍,公司熟悉长期合作的企业客户,前期多方采集合作企业订单量、上市公司年报、销售计划、库存量、发货量等信息,预判企业短期内的订单爆发期和用工缺口,并提前在线上线下收集、储备合适劳动力,因此得以迅速响应。

“在临平、钱塘、萧山,嘉兴桐乡、海宁等工业密集区域,我们和村社负责人、网格员紧密联系,定期走访宣讲,摸排登记有就业意向的劳动力,为招工储备资源。”王磊说,企业还在多个省份建立了“省外劳务输出基地-县市级人社部门-乡镇劳务输出集中地-村社经纪代理人”的招聘网络,通过逐级下沉、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实现短时间内为杭企网聚、输送劳动力。

如果说线下有着层级分明的劳动力输送网络,那么在线上,人力资源机构利用自身优势自建数据库,沉淀了10万多名劳动力信息,“企业一旦有需求,我们就通过自有小程序、招聘网站、公众号、企业微信及短信群发招聘信息。”

订单完成后,劳动力如何安置? 错峰用工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订单完成后,之前紧缺的劳动力瞬时成为“闲置品”,这对疫情之下业务不完全稳定的企业来说,着实是一笔“甜蜜的负担”。

“一般来说,我们企业下半年生产压力更大。矛盾的是,上半年招工更容易,但若为下半年提前储备工人,会增加用工成本;而下半年劳动力招工困难,订单突然增加,有时要在一周内补充300-500人,招不到人也十分头疼。”老板电器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青说。

为此,老板电器已与上达人力等机构合作,试行错峰用工、余缺调剂等配置模式来解决难题。目前已有300余人通过此模式进入老板电器。经测算,年累计可为企业节约数百万的用工成本。

在王磊看来,企业最需要的是在订单激增或生产旺季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在短期内输送大量劳动力支援生产。而在订单结束后或生产淡季,劳动力能平滑转移至其他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这既是疫情催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力灵活高效配置的必然趋势。而这背后,就需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专业力量。”此前,上达人力已在快销品类企业内部尝试员工作业错峰转化,在内部客户中的快销品客户、食品客户搭建转化桥梁,生产高峰基本能衔接。计算下来,上达人力每年的错峰用工调剂可达3万人次。

但伴随着企业灵活用工需求上涨、转型所迫,劳动力灵活错峰转化,余缺精准调剂仍面临较大困难。即使在熟悉企业客户,在高效运转的前提下,上达人力也只能实现30%-40%的转化率。

“从长远看,劳资双方都对‘灵活’有着旺盛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可以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个人也能达到收入、自由度之间的平衡。但若想进一步提升配置能力和效率,从单家机构看,需要足够大的劳动力体量、企业客户,才能做到快速响应、充分配置;从行业整体看,还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精准预测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配备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大范围推广的调剂平台,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向好发展。” 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促进会秘书长邬弘说。

记者手记

灵活高效配置劳动力资源,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都是必然的转型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疫情三年多来,面对不够稳定的订单和业务,企业寄希望通过更轻盈、灵活的用工模式,实现降本增效。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这是向国际接轨,以及实现行业高端化、专业化转型的必经之役。

转型成功,还需量变和质变的双重积累。从数量看,企业用工需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数量,都决定了劳动力能否平滑地转化;从质量看,劳动力的转化率、匹配度价值释放,都倚赖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平台的聚合,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傅凌波 徐林军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