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一份“北高峰观察数据智库”报告 带你读懂杭州的科技创新实力
发布时间:2022-12-01   都市快报

“小巨人”企业全省排名谁更靠前?

余杭以54家“小巨人”企业的成绩,居杭州第一,浙江第二。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要靠企业苦练内功,走好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还要靠政府和市场的外力支持。

余杭为何能在浙江排第二?原因便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链式梯队培养“专精特新”企业的新路径。

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余杭分别建立了隐形冠军、“小升规”培育、专精特新的“雁阵式”企业梯队培育库,结合企业所处行业和发展阶段,针对性地提供申报指导、全程代办、项目跟进、问题协调等全链式“定制”跟踪服务。

“梯队式”的培养,让产业创新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杭州专精特新产业如何分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而作为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创新活跃、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关键领域,先进制造业,已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就全国范围来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七成都分布于制造业。杭州向来重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的目标。杭州的专精特新企业,也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制造、仪器仪表、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10个行业。

政府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时,也有所偏重。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杭州第一的余杭,就聚焦分布在重点产业链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紧密契合,能打造成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链主型企业。

科创板就好像为高新区量身定制一样

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浦沿街道、西兴街道和长河街道,这三个街道加起来,就是一个滨江区。

滨江区在杭州13个区(县、市)里的“个头最小”,72平方公里,却有68家上市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就有一家上市企业,坐稳浙江“资本第一区”。

201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从那一年起,滨江区企业的上市速度,就明显加快了。2019年,就有滨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科创板就好像是为高新区量身定制的一样。科创板开放后,一天要接待10多家企业,都是来咨询科创板上市的事。”

科创板开放,是企业上市的有利客观条件。滨江区企业在上市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还得益于政府的重视。

2017年,浙江省政府宣布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滨江区紧随其后,马上在企业股改、上市、融资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并为拟上市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汤晨琛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