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幸福杭州 用学习养老托起最美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4-03-08   都市快报

生活在杭州的人是幸福的。作为连续17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城市,她给予了每个年龄段的人以绵延不断的归属、温情与感动。随着人民生活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产生了新的养老需求,那就是“精神养老”。

龙年春节前,是杭州市钱塘区的74岁老人雷有源最忙活的时候。作为社区里的“书法家”,他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每逢过年,雷有源和他的学习伙伴都会写“福”字和对联,热情地送给附近居民。像他这样的“银发一族”,还有很多人正活跃在学习不止、奉献不停的一线。“在学习中养老”,成为他们最热衷的生活方式之一。

2023年,杭州市新增71所老年学校,实现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建设全覆盖,圆满完成了这项省市民生实事项目。今年,全市村(社)老年学堂建设将达45%。

杭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终身学习的队伍,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老有所学——只要想学、愿学 线上线下,一应俱全

提到老年生活,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健康养生。每天清晨,和杭州这座城市一起醒来的,是一批爱早起运动的人们。

早上7点刚过,79岁的沈云华在临平区天都公园站上C位,她在教十几个人打太极拳。气温较低,但在现场却能感受到热气腾腾。两套拳打下来,沈云华和同伴们,额头冒了汗。

教了十几年太极拳,“沈教头”腰杆笔挺,说:“我们还有太极剑,24式、32式、42式、56式、武当剑,还有柔力球、功夫扇两套,平时换着花样练。”

在香榭社区的支持和推荐下,沈云华和她的太极拳队伍不断走上大舞台,拿到区、市乃至省里的奖项。来到她家,沈云华摊开十几张奖状,她老伴拎着串奖牌,凑过来“爆料”:“奖状木佬佬,她还有金牌呢,六十几块。”

太极等一些运动项目能强身健体,在杭州老年教育的课程中,拥有大量粉丝。合唱、跳舞等传统课程,也是很多人的首选。

前段时间,滨江区社区学院浦沿分院的舞蹈课开课。社区学院的主任叶剑炜架好手机要直播这节课,观看二维码提前转到几个群。

“我一会要出门,先收藏,回来再看。”群里有消息不断跳出来,叶主任说:“这节课场地有限,只开放30多个名额。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在家也能跟着学。”

最后,这节课的学员人数多达160人,现场35人,直播间里125人。

除了传统课程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外,一些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课程,也开得风生水起。比如上城区的“短视频剪辑课”,应学员们要求开出,一期学下来,都能做出小视频,在朋友圈收获点赞;滨江区的瑜伽课上得好,甚至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来“蹭课”;还有临平区的美妆课、拱墅区的花式咖啡制作课、余杭区的手机摄影课……

接下来,还有无人机、电动汽车等课程将开出,“老年电竞队”也在筹备中。可以说,只要你想学、愿意学,课程就能开。

西湖区要推出电商课程,已联系好西湖职高的教师资源,学习直播带货,卖红茶、酒等,还有应500多人需求即将开出的“祖孙课堂”, 教祖辈们学习育儿方法和理念。

老有所乐——学习,让我们充满无限的青春、活力与幸福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老年学校课堂里,还是在遍布城乡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中,都是老人专注、快乐的面庞。一位年过七旬的吴奶奶感叹:“我年轻时没上过大学,现在临老成了大学生,没有遗憾啦。”

舞蹈直播课上,72岁的陈美康是年纪最大的学员。她化着淡妆,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不少,“和一群姐妹跳舞,毛开心嘞”。

以前在家,烧饭、做家务,围着家庭转。陈美康说,现在孩子大了,正是她享受生活的时候。舞蹈课结束回到小区,她再教给一群没能来上课的姐妹。对她来说,既当学生又当老师,收获双份快乐,“朋友都说我越来越年轻了”。

像她一样跟得上潮流的老年人,在钱塘区也有一大批。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的尹立梅,老家山东,2012年来到下沙,成为一名新杭州人。

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一开始难免感觉孤独。一次社区活动中,她的巧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之后她创办“伊巧手工社”,每周开课,吸引了一批手工爱好者,还经常承办社区活动。

现在,穿梭在太极、葫芦丝、手工等各项活动中,尹立梅的时间表排得很满,她说:“我们玩玩手工,成品做不出来无所谓,大家乐在一起最重要,一起‘夕阳红’!”

钱塘区社区学院院长王关校说:“在我们区里,不少人是跟着子女从五湖四海来的。大家闲暇时间多,舞蹈、合唱、太极、书法、画画等课程都很受欢迎。”生活充实了,归属感就越来越强。

元宵节前,茅家埠村村委委员孙小艳和70多岁的孤寡老人赵大妈一起包汤圆、吃汤圆,热闹地过了节。

10多年前,赵大妈的老伴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待在家,整天不出门。“她不喜欢串门,从她脸上很难看到笑容。”孙小艳说,自己和同事常去看她,之后再邀请她来上老年电大远程课程。

上课多了,和同龄人多聊聊,赵大妈也打开心扉,开始交朋友。更让孙小艳欣喜的是,2018年,赵大妈还报名参加“茅家埠大妈”平安巡防队,成为志愿者,完全换了一个人。

无论是五六十岁,还是七八十岁,在这些人身上,感觉不到暮气,反而有一股旺盛的生命力,在往外迸发。

萧山学院59岁的学员樊春放,喜欢学英语口语,每天坚持在班级群里打卡,已超1000次;富阳区场口镇有位68岁的学习达人刘慧君,学跳舞,跳上了浙江卫视的“村晚”舞台,她还组建起腰鼓队、健身球队、非遗文化仙鹤队:“都说我刘老师风风火火,哪里有演出就赶去哪里,其实我只是自己喜欢,再带着大家一起快乐。”

老有所为——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发光发热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开心之余,很多人还发挥起余热,活跃在各领域的一线。

拱墅区灯芯巷有个“鲍大妈聊天室”,成立近20年,由退休的鲍倩主持,每周二上午准时接待、服务,化解矛盾、为民办事等,还在临安、西湖区都建起“分号”;上城区89岁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杨章耀,每天读书看报,用所学所知为杭州城市建设献计献策;桐庐县城南街道74岁的“全能选手”贝雪英,是食品安全的“守护人”,是物管工作“和事佬”,还是文艺宣传“带头人”;61岁的“炒茶大师”胡龙云,把传统的制茶手艺,倾囊相授给一批批年轻人……

正如采访中一位八旬老人所说:“谁说我们老来无用,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发光发热。”

城市里的老年朋友忙着参与社区治理,在乡村里,不少老年人办企业、当老板,挑起家庭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大梁。75岁的姜祖海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老伴在淳安县下姜村经营一家民宿。

“我们是农民,哪里能想到会当老板。”姜祖海满面笑意地说,眼睛眯成一条缝,“多亏村里带我们上课,慢慢学起来”。

2015年后,下姜村的民宿越开越多,从最初的三四家到现在的近四十家,其中不少民宿的老板,都是老年人。

姜祖海说的课,是村委会主任姜丽娟大力推出的,她说:“经营民宿不简单,待客礼仪、客房服务、管理经营……要学的知识有很多。”所以,村里接连开出十几期课程,专门面向民宿经营者,用最朴实的语言,传授管理经验。能不能待好客,事关自己的钱袋子,这群白头发的“学生”,听得都很认真。

说起客人,姜祖海更兴奋了,“我是1949年生的,和共和国同龄,有客人说我年纪这么大还能开民宿,了不起。我觉得我还能再干几年呢,有劲”。

老有所为,杭州这一群人做着喜欢的事情,正在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临安区82岁的老党员倪吾全,用一条扁担挑起八块展板,敲着一面铜锣,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乡土话,讲给老百姓来听。现在“扁担学校”后继有人,已经有了一批“90后”青年接班人。倪吾全说:“有了年轻人来继承、来发扬,我更有信心,力量更足了。”

2023年,浙江将老年教育提质扩容纳入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提出9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培育老年教育示范校60所的目标。其中,杭州新创建了8所省优质(示范)学校。能去的地方多了,能学的课程丰富了,老年终身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朋友们的生活,在不断的学习中,收获快乐,正绽放出别样的“夕阳红”光彩。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娜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