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杭州,对于体育赛事爱好者来说,幸福感“爆棚”。先是FIFT飞盘国际巡回赛火热开赛;本周五,第二届杭州(桐庐)国际马术公开赛将拉开帷幕;紧随其后的还有香港明星足球队临平站足球友谊赛。
不仅仅是6月,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今年以来,杭州的体育赛事明显多了起来。从WCBA全明星到全国空手道锦标赛系列赛,从“湘马”“梦马”到“富马”……杭州为何如此热衷办体育赛事?赛事热的背后,到底在“卷”什么?
赛事之热: 为了运动奔赴一座城
“游古镇塘栖,还能体验户外运动,这一趟,来值了!”不久前,2024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主会场活动在杭州临平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健身爱好者齐聚大运河畔,家住湖州德清的范立平就是其中一员。
他表示,在朋友圈看到活动消息后,立马带着7岁的儿子报了名,趁着双休日跨城来参加,“我们沿途走过了沾桥老集镇、塘栖古镇、千亩荷塘……沿途风景很美。”
如今,像范立平这样因为运动而奔赴一座城的人越来越多。
35岁谷锤才也是一位户外运动发烧友,为了参加2024杭州第五届西湖毅行,他特地从余姚赶来。
6个小时,30公里。谷锤才从太子湾公园出发,经过九耀阁、六和塔、九溪、满觉陇、苏堤等地,再到太子湾公园,“沿途都是西湖经典景点,好像行走在画中,虽然有点累,但是心情很放松。”
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贵州“村超”“村BA” ……一场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吸引着一拨又一拨观众前往观赛,也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
各地纷纷出招,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推动体育和文旅深度融合,让更多游客在旅途中享受运动乐趣,推动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留量”,释放假日消费活力与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效应,与国内外游客来一场“双向奔赴”,杭州也加入了借助各类赛事的行列。
行走大运河、爬坡骑行、马拉松……这个夏日,杭城掀起了一阵阵含有体育元素的旅游热潮。
记者了解到,今年杭州市文广旅游局、杭州市体育局联合各相关单位策划推出了“跟着赛事游杭州”2024文体旅融合新消费促进年活动,打造以马拉松、电竞、马术、水上运动等热门运动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休闲产品。
“跟着赛事游杭州”休闲旅游套餐既有经典线路推荐,又有交通出行、酒店住宿、租车包车、景区门票、美食餐饮等多种配套组合,让游客一键就能享受个性化定制的“体育+旅游”文体旅融合专属产品。
蓝海之战: 体育搭台的背后是经济唱戏
办赛、营城、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最终还是为了兴业、惠民……这是各地热衷于举办赛事的基本逻辑,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蓝海。
今年,杭州全年计划申办、承办、举办区级以上体育赛事470余项,体育赛事活动丰富。有汇聚顶尖高手的首届皮划艇“杭州超级杯”、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ATP杭州网球公开赛,有新潮炫酷的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还有市民喜闻乐见的“超级星期六”百姓运动会。当然,也少不了横渡钱塘江、西湖冬泳赛等办进景区的传统体育赛事品牌项目。
这些自带“流量”的赛事都呈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吸引运动爱好者奔赴杭州。这对于举办地而言,背后就是一笔经济账。千岛湖华美胜地度假区市场推广部的方楚阳对此就感受颇深。
该度假区位于淳安界首乡,是千岛湖岛屿最多、生态环境最佳的区域,也是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举行过杭州亚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铁人三项比赛等赛事。
依托亚运赛事场馆,5月25日、26日,HSS全国滑板大师赛、2024城市腰约腰旗橄榄球全国赛(华东赛区)分别在这里完成了所有组别的比赛。
“千岛湖淡旺季很明显,以往只有暑假是旺季,但赛事的到来,让淡季不淡。”方楚阳告诉记者,这两场比赛期间,度假区内的酒店加民宿共400多个房间甚至供不应求,餐饮、零售等也呈现喜人的增长。不少游客看完比赛后还去体验环湖跑步、山地越野、皮划艇、桨板等运动休闲项目。
而且,赛事效益还外溢到度假区周边地区,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业的发展,为周边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在,周围村里的民宿、农家乐老板对于赛事可期待了!经常来问:度假区还有哪些赛事?什么时候举办?”方楚阳笑着说。
而在距离该度假村100多公里的临安西部,2024浙西天路KOM爬坡骑行嘉年华活动的举办,则吸引了世界各地千余名公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
赛场之外,嘉年华还准备了融合本地文创、地道美食、户外元素、艺术表演和潮流市集的“8300治愈奇妙夜”,在丰富赛事选手和本地居民活动体验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这两地的赛事活动,正是杭州体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杭州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性、大众化体育赛事,助推“体育+旅游”产业加速“跑”,不断催生新效益。
不仅是杭州,全国不少省市都在积极布局体旅产业。比如,贵州台江“村BA”、榕江“村超”融群众体育、美丽乡村、多彩文化、淳朴民风于一体,推出极具烟火气的体文旅产品;海南文昌“村VA”打响当地排球的知名度,拓展“体育+旅游”特色体验线路,丰富体旅活动和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
谋城之略: 流量变留量考验城市管理能力
跟着赛事去旅行,为城市带来大“流量”的同时,也考验着城市的综合服务及治理能力,更考验着城市的视野。
“流量”进来了,怎么接住这泼天的富贵,让赛事“流量”变体旅“留量”,促使“体育+旅游”这股新生力量茁壮生长呢?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7万人全部离场仅用时40分钟”“3万多赛事车辆100%准点到达”,这是为赛事保驾护航的杭州交警部门带给全世界的“震撼”。
最近杭州接连举办各类演出活动,交警、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联动,做好服务,确保了活动的安全有序举办。
每次大型活动之前,交警部门会提前发布交通管制通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赛事周边的交通顺畅,体现出城市管理的成熟度。
尤其是“大莲花”所在的滨江区,每逢大型演唱会,执法人员就会集结,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为核心区进行布控,明确责任区域划分,细化巡查管控到人;同时,通过“现场指挥部驻点+体育场内步巡”分片分段管控的方式,持续坚守到演唱会结束观众散场等。
此外,快速响应的人流疏散能力、场馆外摆摊人性化执法等,都体现了杭州在应对大型活动时的综合协调能力。
比如,不少歌手在“大莲花”开唱,给附近住户和商家带来一些烦恼,行政执法部门及时处置,制定更详细保障方案,对无证摊贩进行整治,严禁使用煤气罐、可见明火的重油烟烧烤类的摊点外摆,在路上及时进行疏导等,在尽量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情况下,保证城市的“烟火气”,彰显着城市执法的温度。
成色之考: 走出同质化放大赛事营城“辨识度”
“传统的旅游方式主要是观光式旅游,逛景点、吃特色(美食),但如今,大众的旅游诉求日趋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呈现文体旅融合的趋势,这进一步拓展了旅游消费空间。”杭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安胜表示。
在他看来,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体旅融合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以各地正在开展的“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为例,大家在参与赛事的同时,也会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等。体育已经成为连接人与城,推动体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连接点。
当前,放眼全国,不仅是杭州,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布局体旅产业,体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网红城市接连出现,让人目不暇接。不过,红极一时的旅游城市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如何破解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难题?
眼下,不少城市已经找准了赛道。
比如,北京借助冬奥会契机,联动周边城市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张家口的滑雪场等成了冬季体育旅游的热点。
成都紧抓大运会余热,将多项国际级体育赛事与熊猫基地、宽窄巷子等旅游资源结合,打造了“赛事+旅游+文化”的综合体验。
西安在全运会后,也加快了“文旅+体育”跨界融合,将国际赛事与兵马俑、大雁塔等世界知名文化遗产联动,让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深入体验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魅力。
而作为亚运之城,杭州该怎样走出同质化,放大赛事营城的“辨识度”?如何通过赛事引领,形成“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旅游”的体育旅游消费模式?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所副研究员沈芬认为,杭州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创新“体育+”发展模式,不断升级文旅服务。
比如,将一些体育赛事与杭州特色文化及自然景观紧密结合,使参与者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亲身体验杭州的历史与自然之美。这样的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机会,也为城市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像淳安、临安、富阳等地的竞赛场馆,可以作为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新引擎,通过组织自行车赛、山地跑、皮划艇赛等赛事让游客留下来,探索这些地区的独特文化,如去临安体验吴越文化、去淳安欣赏千岛湖自然风光等,实现‘走入大杭州’的深度体验之旅。”
而从长远来看,体旅融合文章要想做得好,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则更为关键。以提高亚运场馆使用率为例,沈芬表示,可以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以多元化经营策略激发场馆活力。此外,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城市IP,杭州可以以3处世界遗产、5项人类非遗为重点,充分挖掘西湖、大运河、良渚等文化特色,鼓励市民游客参与。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