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距离西湖700米,有一家不卖饮料、可拆塑封的天堂小书店 开书店趣事二三
发布时间:2024-07-05   杭州日报

爱书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开一家自己的书店。陈又,是杭州的一名“文艺中年”。他的小书店,不卖饮料,新书可拆封,还有打折价。

这家叫“小重山”的天堂小书店,开在吴山脚下,地图上距离西湖只有740米。有人说,这么好的地段开书店,是不是可惜了?

但爱书人得偿所愿,做一回孤勇者又何妨。

文 陈又

01

我的书店名字叫“小重山”。“小重山”是词牌名,岳飞写过一首“昨夜寒蛩不住鸣”。

我的书店不卖咖啡,不卖饮料,没有温暖的沙发座,纯卖书。

约十年前,我还住在滨江。滨盛路上有家小书店,老板常一人孤坐。我偶尔去逛一下。后来,书店关张,我心怅然,还写了一篇《一家书店的歇业》刊在报纸上。我认为书店的存在对一个社区有重要作用。

之后,我在联庄又发现一家二手书店。每个周末我去联庄吃夜宵,顺便和书店老板聊天。他通常叼着烟,在收银台打电脑游戏,书价是他随口报。特别贵的书,我就还个价,他也大方。几年下来,我淘到不少好书。

我心中的书店老板,就是这个样子。

联庄拆迁后,我与妻儿搬到江这边来住了。

从就职多年的单位离职后,我平淡地过了一些日子。去年,我和妻子说,想开一家书店。妻子对书店挣钱没什么指望,只是说:“开书店的成就感,肯定比打游戏要强很多。”

02

开书店一个多月,我总结出一些“生意经”。

双手抱胸,步速跟平时走路一样,这种顾客就是进来溜一圈;两三个女生进来,看到熟悉的书评价一番,一个说很好看,一个说我看过了,这种顾客逛书店其实就是一种社交方式。

拿起手机拍照的,买书概率不高;拿出手机比价的,买书概率也低。

买书概率最高的,是单独前来的青年女性。

附近有一所高中。夜里9点多,夜自修结束的学生一阵风似的冲进来,迅速找到要买的书,递给我现钞。宿舍9点半关门,我加快了找钱的手速。好几次,白天刚到的书,晚上就被学生买走。我亦会推荐我欣赏的作者,比如北溟鱼的《长安客》,一周卖出了二十多本,应该是全国独立书店之最了吧。

坊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我推荐给他《山居杂忆》。我说,这本书是民国杭州一位大户人家小姐的回忆,作者是大小姐的儿子,叫徐家祯。说起来,徐老师和我还有一段邮件往来的交情。当初我做出版工作时,曾想拿下这本书的版权,可惜被别家捷足先登。

老先生听了我的介绍,便拿着书,在书店门口的休息区看了起来。看到某段,还会指给我,说民国时期杭州的某某名人,跟自家长辈也是有来往的。

连续来了好几天,每次坐在书店门口看得入迷。认识他的人,路过都和他打招呼,随后也进店逛逛。

这个老先生,倒成了书店的招牌。

03

有顾客问我,老板你最喜欢的作者是谁啊?我便推荐著名作家阿摩斯·奥兹。

为表所言非虚,我把早年买的奥兹小说放在架上,推荐时便请读者翻阅。书上还有我当时写下的笔记。

我以为读者买了也就买了,我美滋滋地“脑补”,杭州独立书店一周卖出奥兹小说××本。过了几天,有人加我微信,说要聊聊奥兹,“刚读完《我的米海尔》,就像读了一首细腻动人的长诗”。

这样的文学互动,有那么一瞬,让我很有开书店的“成就感”。

我妻子也爱书。每次新书到店,她迫不及待拆了先看。书店打烊后,我们会交流:今天又有哪本好书被人买走。

妻子总是说:有好玩的读者,一定会有好玩的阅读。

一天,有位顾客买了陈太乙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结账时,我们聊了下:听说陈太乙要在十年内译完《追忆》全集。

“十年太长了,人总会发生一些变化。译到后面,说不定就会否定前面的译法了。”我说。

那个顾客深有同感。他说,早些年他在狮虎桥的风雨书店做过店员。

“那现在呢?”我问。

“现在做医生。”

这样的顾客,我总能聊很久。甚至会在他们面前恣意吐槽开书店的糟心事儿。比如,选书要顺着大多数人的口味。

“光是毛姆和余华,就撑起了一半书店的营业额。”我“毒舌”一下。

书店之后,我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顾客。有的说,店里还有哪些推理与惊悚小说没有收;有的说,艺术史书籍千万不能绕过布克哈特(瑞士籍艺术史学家);有的说,推荐你植田正治的摄影集;有一位做人力资源的女士,不仅开了一张经典的心理学书单,还几次帮我在书店顶班。

我从没有如此密集地接受过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开书店,竟让我有一种在充电的充实。

04

开个小书店也很忙。上架、理书、清洁。最重要的是进货。

我加了不下20个出版商的聊天群。一有新书上市,我就要赶快决定是否进货,进多少,怎么宣传和堆码。渠道商的书目,动辄几千行,常常看得我两眼发昏,心里发怵。电商搞活动,抢券、凑单、比价,书店老板最离不开的竟然是计算器。

店刚开张,我开始读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恶时辰》。读到现在,书签还夹在三分之一处。

让我有些自得的是,我的小书店所售书籍大多6折,甚至有些新书也打6折。

书店还有一个规定:“塑封可拆,不买无妨”。这个纸条被顾客拍照发布到网上,很多深受“塑封之苦”的网友表示了赞叹。

一些新书拆封后,没有补上折扣标签,老有人询价。我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店里:“勤询价,不尴尬”。

说到底,每家书店都有自己的经营策略,小店必须有小店的生存之道。

开店后,我没有做网络推广,也没有发朋友圈。我就想看看,靠自然客流,能不能做一家普通书店。

经常有顾客眼神闪烁地问:你家里有矿吗?书店能赚钱吗?你能坚持多久啊?

我笑笑说,“有点难,但且行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戴维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