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救济工作制度化开始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议程。
1996年9月5日,杭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实行杭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就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作出部署,标志着救济工作制度化开始形成。
1996年,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月人均150元,1997年已调整为月人均165元。至1997年年底,共有4211户、计4723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救济金额43.34万元。
就在杭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的同时,另一场有关民生保障工作的“改革大戏”也即将拉开帷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杭州专门成立了由市体改委牵头,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局等七八个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开始了本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
1997年,在调研组前期进行大量测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市区城镇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在此基础上,4年后出台的《杭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更是实现了从职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突破,奠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石。
通过这些措施,新医保实现了职工医保从公费、劳保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型,被认为是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
6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
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
1995年之前,杭州区域面积只有450平方公里。1996年,杭州曾做过区划调整,将萧山的三个乡镇和余杭的城西部分区块划进了杭州。
以前杭州的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围绕着老城市、围着西湖做文章。大家形象地说,西湖已经变成了一个洗澡盆,像个盆景,小了。
本世纪初,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行政区划范围从683平方公里变成3068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3倍多。杭州谋定“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目标,大都市建设框架就此拉开。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杭州通过城中村改造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加上交通网络等配套体系建设,G20杭州峰会、亚运会等国际盛会纷纷落地。
如今,杭州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能级大幅提升,造就了城市发展的“杭州模式”。
7
“一号工程”
实现了杭州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发展举措层出不穷,在全国各城市发展排名中稳居高位。但在2010年经济增长达到12%的峰值后,发展增速放缓,2011年为10.1%,2012年为9.0%。
传统产业的低小散现象尚未根本改变,转型升级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新境界萌芽十分喜人,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把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实现杭州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正在这个时候,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搞智慧城市,杭州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信息经济“一号工程”着重是“两个化”。一是智慧产业化,把脑袋里想的创新的东西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是产业智慧化,也就是把信息、智慧工具更多地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运用进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
2014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信息经济“一号工程”战略,召开全会予以明确,全面推进。到2015年初,信息经济“一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杭州经济实现2015年后连续六个季度的两位数增长。
8
在跨境电商、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
先行先试
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限,国家批复杭州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进行先行先试。
2016年4月22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杭州提出,要努力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杭州整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引领全市科技创新大步前进。
202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3.9%左右,比2010年提升1.1个百分点,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9
“最多跑一次”
是杭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浙江率先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简政放权改革,即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
2016年底,“最多跑一次”在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2017年,浙江发布《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
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不动产登记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取一次号、排一次队、用一小时完成不动产登记。杭州也成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全国范围内首个做到不动产业务“最多跑一次”的城市。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群众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各类需求也在转变,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应运而生。
从“反复跑、多头跑”到“跑一次”再到“一次不跑”,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数据跑”,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全面升级,“最多跑一次” 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已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