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
最头痛的问题有了“最优解”
如果说龙源村的“名片”是草莓,那大同镇竹源村的招牌就是毛竹。“我们村属于大同镇上马片区,这片8个行政村一共有毛竹林4万多亩,像我们村有7000多亩,村民5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毛竹产业。”竹源村党总支书记汪庆红介绍。
但有个难题始终困扰着这里的竹农:林区道路不完善,接近总面积50%的毛竹很难批量运输上车,靠人背下山又耗时费力,所以大家只能让山竹荒废着。
“有竹无路”,难题怎么解?11月26日,竹源村的“难题订单”被精准派送到了建德市林业局和建德文创办,不到半天时间,直通车就将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建德文创中心工作人员送到了竹源村。
“我们核算了一下,村里还需要建设30公里-50公里的林道,按照去年3万元/公里的建设补贴标准,有100万元到150万元的经费缺口。”一见面,大同镇竹源村党总支书记汪庆红就道出了最大的难题。
得知是资金和道路的难题,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吴军在脑子里搜索了一下相关的政策和补助后,提议:“可以试一下林权抵押贷款。如果你们村用《林权证》作为抵押进行银行贷款,可以享受省财政3个点的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贷款可以用于建设林道。另外,市层面一直也在推进,这几年已经累计建设了500公里为毛竹林服务的林道,我先把你们的需求报备上去,建议列入明年林道建设计划中。”
随后,文创中心工作人员汪达补充道,“以竹为产业,下一步是不是可以建设乡村竹产业博物馆来吸引人气,还可以结合研学,让更多的人爱上竹制品。”“你们还可以设计个可爱的竹品牌IP形象,带动竹工艺周边产品。”
随着大家交流的深入,一条条增产增收的好建议被汪庆红记到本子上。“今天聊下来,一下子把我的思路打开了。直通车真的帮了大忙!不仅上门服务,还送政策,送金点子。”
整合服务:
形成400余项服务资源“菜单”
累计服务100余个山区偏远村、参与服务的党员干部及志愿者等达5000余人次、服务村民2万余人——“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开通半年以来,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随着服务直通车一次次穿行于村道之间,群众至上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浸润。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辆服务直通车,仍在持续完善功能。
比如,在文化方面,直通车优选“文艺村长”78名,培养了一批乡村本土文艺骨干“文艺大师兄”288名,打造了198支带不走的文艺队伍,联动建德全市256个社区、行政村;在协商方面,建立健全基层服务协商机制,累计梳理需求623项,办理592项,办理率达95%,未办理的纳入下一轮直通车重点服务事项;在服务方面,直通车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平台,对接杭州市“专家库人才库”,积极引入杭州市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中医药协会等资源,形成理论宣讲、政策咨询、文艺表演等400余项服务资源的“大菜单”,把市级优质资源贯通到基层……
做好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是一道必答题,蕴含着政府对于群众幸福感的深刻考量与担当。从集成服务到精准服务,从单向上门到双向奔赴,“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创造的一幕幕暖心场景,也是建德持续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的缩影。
“基层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也是公共服务需求最为集中的场所。‘17出发’直通车通过重塑绩效观念、重塑工作体系、重塑服务模式,进一步补齐了建德偏远山村群众公共服务短板,把优质服务资源延伸到基层末梢。”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