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对比20多年前我刚入行那会,变化太大了,无论是环境还是能源,都可以说实现了‘绿色转身’!”建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正茂的开场白很直接。
与大家印象中“粉尘漫天、噪声雷鸣”的水泥厂不同,这个在建德市李家镇诸家村洞山脚下的厂区干净、整洁。不大的厂区里,两个池塘很引人注目——一个池塘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厂区与田园山林融为一体;另一个池塘上铺满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以前,园区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不会了。”过年才回老家、平时吃住都在厂区的陈正茂对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这一切,很大程度得益于电气设备的不断优化,包括收尘器升级、大型风机变频、全流程封闭改造等,“噪声减弱了、空气变好了,宿舍楼里晾晒的衣服也不会被蒙上一层灰了。”
电力发挥的作用不止于此,变化还发生在水泥制作这一“高耗能”产业中。2021年,全球能源格局巨变,国际能源价格一路飙升,国内煤价也随之攀升,燃煤发电企业面临“买煤难”“买煤贵”的困境,部分企业因缺煤停机,导致电力供应紧张。陈正茂清晰记得那个生产线因缺煤而错峰停工的夜晚,“供不应求却产能缺失,这种懊悔的感觉永远不会忘。我想这也是国家推进‘双碳’、发展新能源的重要原因。”
同年,在当地供电公司的服务下,“建德海螺”利用厂区的水池水面、矿山区部分空地等打造了“光储一体化”并网项目。目前,厂区内光伏规模已达14.7兆瓦,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也降低了购电成本。
此外,水泥厂的两条回转窑都装上了低温余热回收设备。这个总装机18000千瓦的低温余热回收项目,年发电1.2亿千瓦时,一年能节约3.8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0万余吨。这些电能被充分应用于生产生活,有效节省了能源开支。
“依托供电公司的建议,我们抓住了新时代天上掉‘能源’的机遇,节约了不少成本。同时,更有力度的减碳也意味着更持久的产能。”陈正茂还敏锐捕捉到绿电绿证的发展趋势,2024年,该企业自发购买省外绿证8万张,抵扣碳排近2.6万吨。“采矿车会被换成电车,生物质替代燃料也派上用场……”陈正茂向记者细数不久后厂区将发生的变化。
依托能源大数据,供电公司也为企业勾勒出了“专属画像”。“我们从经济贡献度、碳效水平、减排贡献度等五个维度,为企业开展能效诊断服务。”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经研所能源大数据专职赵坚鹏分析,“建德海螺”上一年度在经济贡献度、碳效水平、减排贡献度维度得分较高,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后续我们会依据结果,建议政府对‘建德海螺’的年度碳预算配额给予正向倾斜。”
“用煤和碳排大户”努力转身向绿色靠近,这正是“双碳”实施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而加速推进能源的绿色、安全、经济转型,也将继续成为电力系统新一年的“关键词”。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