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 AI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发布时间:2025-03-12   都市快报

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而是在重塑整个就业生态

我们必须朝着“既要人工智能+,也要技能+”方向转型

AI浪潮来袭,在兴奋于AI带来技术赋能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忧:AI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全球职场

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

AI会取代人类吗?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人依然占主导地位。

“科技的不断进步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不必太过焦虑。”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认为,(技能人才与AI的关系)好比用锄头和挖土机挖渠,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表示:“人是最主要的。机器人做主要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人要去介入。”

在此背景下,如何快速适应被重塑的就业生态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认为,AI正在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虽然一些传统岗位面临被自动化机器人取代的风险,但AI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金融、零售业、医疗健康和教育培训等领域。

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全球职场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CEO、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直言:“AI不会简单地卷走工作岗位,而是在重塑整个就业生态。客服、文案岗位减少的同时,AI训练师、AI伦理审核、AI设计师、AI产品经理等职业正在兴起。”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

AI会给行业带来新机遇

但AI抢不了我们的“饭碗”

在AI写作、写诗领域,相关技术就已存在。2017年,微软数字人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许多读者根本没察觉到作者竟是AI。

前段时间,“故事大王”郑渊洁谈及AI写作时提到,AI仅用4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品,他笑言自己写不过“AI郑渊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同样表示,人工智能写作能力强大,90%以上的写作者都写不过AI。不过,他认为,AI可以作为写作辅助工具,但最好的那1%的作品,依然需要人去创造。

“它流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麦家说。

“作为真实的人来说,如果演一个角色,是有温度、有生命的,他流的眼泪是真实的,和AI设计出来的人演的角色肯定不一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AI会给行业带来新机遇,但AI抢不了我们的“饭碗”。

有编剧曾试图用AI创作,起初觉得很完美,“但最后他跟我说,AI创作缺少温度和感情,所有的语言都很标准,但唯独没有他的个性。”

“作家一定会被取代,我的想法是我们要去做AI干不出来的事,那就会是时代的赢家。AI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想象力。我觉得未来我们的孩子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想象力,是最重要的事。”郑渊洁表示。

既要“人工智能+”

也要“技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大趋势下,劳动者必须朝着“既要人工智能+,也要技能+”的方向迅速转型。

“我的学生问我,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分享了这个问题。

“作为‘90后’青年教师,我很理解学生的兴奋与困惑,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仍存在短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新职业、新岗位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拓。我对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汽车的故障诊断、个性化调色等需要经验判断的环节,正是人类工匠的技术‘护城河’。”杨金龙认为,“千人千面”的创意实现,仍需依靠人的创造性。在一些操作上,机械功能精度也还与人手存在不小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解决AI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关键在于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蓄水池”,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建议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通过实战大赛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邵婷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