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人都在偷偷学AI?30:1的报录比,这门课藏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5-03-18   杭州新闻

“DeepSeek 怎么训练?”“怎么生成一个随机点名的网页?”“超强人工智能是什么?”这不是“杭州六小龙”的论坛现场,而是浙江省文化馆和浙江传媒学院出版学院合作的“plus版夜校”。

3月16日下午1点半,浙江传媒学院演播楼的AIGC实验室里,正在上一堂特别的AI课。20名年龄职业各不相同的学员聚在这里,但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学会用AI来创作点东西。

30:1的报录比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学AI?

主讲老师袁琳提到报名数据直呼意外:“听说有五六百人报了这堂课,AI在杭州真是火了。”

袁琳是出版学院的一名老师,今年开学以来她还没有回过家,原因是每个周末都要去给别人做AI培训。“我问了在上海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AI热潮,他们说自己还没反应过来,但是杭州的AI培训已经如火如荼了。”

袁老师之前的培训通常是针对金融、法律之类的行业,这种全民培训还是第一次。“我觉得这恰恰说明我们杭州的AI发展已经到了下一步了,人人都能学AI,人人都能用AI。”

课程设置一共为四周8节课,包含了文生文、文生图、文生音乐、文生PPT等AI的使用方式。后三周的课程主讲老师是许建锋,许建锋老师出版了多部AI绘画著作,计划把艺术融入AI的使用中,让每个学员在结课的时候都能用AI生成图片。

有的人用AI补足了短板

有的人看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闪光点

林先生今年52岁,是一名传媒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一众学员里年纪偏长。林先生的妻子从事服装行业,很敏锐地察觉到了AI在带货文案上的应用前景,每发现一个新软件就会兴致勃勃地拉着林先生一起尝试。

这次报名公益课也是妻子的主意,只不过妻子没摇中,林先生就自己过来了。“我是学技术的,在文字能力上比较薄弱,用AI可以帮助我补足这个短板。”

设计师张女士在报名前就开始摸索AI了,“这种新技术对我们设计师来说有一定冲击,如果不去学习肯定会落后。” 2007年张女士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如今趁着这个机会,又回到母校学习新的技术,对她来说是一种别样的缘分。

谈到被AI替代,张女士一开始也有这样的焦虑,不过自己尝试着使用了几次,就打消了顾虑。“ AI生成的图片重复率太高,对我们设计师来说独特的灵感是很重要的。它还是一种工具,看我们怎么去使用。”

一门课是“未来”

一门课是“过去”

这次浙江省文化馆的全民艺术学堂一共开设了128门课,如果说AI课是未来的希望,那么这间实验室的另外一节课则藏着过去的回忆。

3月15日,一门叫《为最爱的人出一本书》的课程正式开课。一共有大概80名学员预约摇号,最终录取了20人。浙传出版学院的课程设计参与者方宁说:“虽然80人看起来不多,但是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了。因为出书这件事是有点门槛的,首先你得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其次你如果真的想出版一本书还需要资金的支持。”

学员小赵是为了外婆来报的这门课。外婆已经去世了,但是和外婆相处的回忆一直历历在目。“3岁的时候,我家和外婆家隔着一条长长的走廊,我总是半夜自己悄悄穿过走廊,爬到外婆的床上睡觉。有的时候外婆出去干农活,自己就溜到小河里去游泳。”

其实这些细节小赵已经不记得了,都是在家里人的复述中留存下来的,所以她希望能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让自己的孩子和认识外婆的人都能看到,“只要我们记住她,她就永远活着”。

小谢是一名全职宝妈,孩子今年10岁了。从小到大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小谢都没有缺席,“硬盘已经存满了好几个了,给孩子拍的照片可以说难以计数。”刚好10年这个节点很特别,她想要出一本书为孩子记录一下。

“孩子都会长大,等他20岁的时候可能就不再有我们的参与了。现在我在她身边能帮他记录,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很美好的事。”

比起其他学员来说,小贾就显得有经验多了。她从事自媒体写作很多年了,现在也在写广播剧。小贾一边说着一边给我们放了一部她编写的广播剧,“我想把我的广播剧写成小说,希望能有更多读者喜欢我。”

对于没有基础的新手同学们,小贾也想说:“不要犹豫,如果想做什么你就去做吧,做完了就有办法改进。”


来源:杭州新闻    作者:文字 王琦然 图片 方永彬 黄冰如(实习生)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