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硅谷天堂”里的“人”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5-04-10   杭州日报

制图 王璟

2003年4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州高新区(滨江)调研时,为“天堂”杭州调整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今日杭城散发着“创新”的气质。这份气质由市场“激活”、政府“呵护”、时间“酝酿”,如一壶陈年老酒,甘甜醇厚,耐人寻味:如西湖的清澈灵动、大运河的绵延悠长、钱江潮的敢为人先。这份气质藏着杭州二十多年如一日走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和一个“万物生长”的创新生态。由表及里,该生态分三层。

表层:生态里的“人”

“人”是创新主体。来自各地、习性不同、风格迥异的人在杭州互学互鉴,一起乘风破浪,共赴星辰大海,彼此成就。他们主要包括:

“熊彼特式企业家”。“创新之父”熊彼特指出:企业家的职能是“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改革开放初期,杭商积极“引进技术”,升级传统产业。新世纪以来,“浙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追赶技术”。如今“老中青”三代企业家携手奋进,由浙商、粤商、闽商、徽商等组成的科技型企业家正在成为“技术引领者”,从杭州走向世界。

“技术理想主义者”。原始创新、前沿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离不开一批关注世界科技前沿、立志用技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例如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理想主义者”的摇篮。

“产业生态建构者”。创新离不开一个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的“产业生态”。2016年,杭州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之城”后,大批在美国硅谷的科技人才来杭创新创业。从“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到“移动支付之城”再到“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产业生态建构者”功不可没。从“IT时代”到“DT时代”再到“AI时代”,杭州的创业者始终引领产业生态走在时代前列。

“有全球视野的海归人才”。创新,必须与全球接轨,既要从杭州看世界,更要从世界看杭州。具有全球视野的海归人才是架起杭州与世界的桥梁。新世纪前后,一批海归人才来杭创业。今天,越来越多全球杰出的科学家全职加盟西湖大学。

“脚踏实地的追梦人”。创新者心怀梦想。1995年,杭州音乐人应豪情不自禁创作《梦想天堂》时绝不会想到:在2023年10月的“你觉得哪首歌最能代表杭州”民意征集活动中,80%网民认为这首歌最能代表杭州。越来越多追逐梦想的人在杭州实现梦想、超越梦想。

里层:生态的“文化”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今天,全球创新创业者正在将传承千年文化的杭州视为应许之地。

强调“双赢思维”的商业文化。杭州是一座被商业文化浸润千年的城市。在铁路货运取代传统漕运前,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杭城商业的持续繁荣。这从北宋词人柳永的“钱塘自古繁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陆游《夜归砖街巷书事》的“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和意大利著名商人马可·波罗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中可见一斑。今日杭城仍保留卖鱼桥、菜市桥、米市巷等地名,“能商善贾”的人们明白市场逻辑是“双赢”非零和博弈。政府明白“只有市场好,企业好,大家才真正好”。企业家知道“顾客是上帝,员工是宝贝,解决行业和社会‘痛点’是创新的‘初心’”。

润泽“创投生态”的创投文化。“创新之花”离不开创投资本的“精心浇灌”。2000年后,杭州相继成立了一批市场化创投机构。2008年,杭州市成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0年,全国首家支持新海归创业的创投机构——“浙江海邦人才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在杭成立。2014年,杭州市蒲公英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成立。2016年,杭州市文创产业引导基金成立。

赋予“安全感”的法治文化。人人遵规守法,“市场”才能运行,“创新”才能涌现。在杭州西湖边起草的“五四宪法”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纪元。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同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斑马线礼让行人”背后是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契约精神”和“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等现代法治思想正在坚定地捍卫“法律”和“市场”的尊严。

支持“创业者”的政商文化。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亲商、富商、安商;另一方面,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政府“不叫不到、一叫就到、服务周到”的理念能让企业家安心创新、创业。“此心安处是吾乡”,“用才”最高境界是“留住人才的心”。

滋养“心灵”的历史文化。宋代辛弃疾描绘了在临安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今天,人们依然可以在这座“历史与未来交汇”“传说与现实交织”“烟火与香火齐舞”的城市中放松心情,从吴越王钱镠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南屏山北麓山下净慈寺清越悠扬的钟声、天竺寺的桂花树、孤山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大塔儿巷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刘庄八角亭等历史文脉中寻找那可遇不可求的“灵感”。

内核:“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

政府与市场“珠联璧合”,激活、释放每一个人的创造力,使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其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关键。

吴越王钱镠为保境安民三筑杭州城。唐代刺史李泌为改善杭城居民饮用水水质开六井。白居易结束任期离杭时,将自己大部分俸钱留给官库,告诉继任者如果日后治理西湖经费不足,可随时调用。该做法被继任者们传承,史称“刺史治湖基金”。

从慧理禅师连建五刹,到白居易、苏东坡疏浚筑堤,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疏浚、2002年西湖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5A级景区,历经“千年”。

以上历史也许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政府“造福百姓”“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杭州政府抓住“信息革命”机遇,1999年鼓励科技人员在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将建设“天堂硅谷”作为“一号工程”、2014年将“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2018年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3年将“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作为“一号发展工程”。20多年来,政府坚持“天堂硅谷”一张蓝图绘到底。

但创新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第一,在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不仅不阻碍市场,还为市场创造条件,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市场有效时,政府向市场“让路”,“无为”即“有为”,即“无事不扰”。第二,当市场失灵时,政府积极有为。如杭州率先建立“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只有理解市场、尊重市场的政府才能在“有为”和“无为”间找到平衡点,使市场“有效”、创新“涌现”。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博士。本文为杭州市社科联(院)委托课题《杭州“天堂硅谷”高质量发展研究》之成果】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韩芳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