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晨曦微露时,你已穿梭于大街小巷;烈日炙烤下,你仍攀爬在钢筋丛林;霓虹渐起时,你还忙碌于烟火市井……“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致敬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白天
新征程上的“马路急诊医生”
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守护着城市道路的安全与平整,王晨程便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道路养护管理人员,如今,在AI技术的助力下,有了与众不同的工作模式。
下午5点多,已经在路面勘查了近8个小时的王晨程,与同事刘见超乘坐黄色市政巡查车,途经钱江新城,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此时,他们车上还有一位特殊的“隐形伙伴”——道路病害收集器。这个黑色小盒子,是杭州市政部门智慧巡检系统的前端设备,静静藏在前车窗顶部。车子行驶过程中,它自动收集路面信息数据,并实时传输到后台。系统会迅速识别道路病害,分类整理后第一时间派单给养护单位。
经过新业路时,智慧巡查后台收到了新业路有两处裂缝的信息,还配有清晰的现场图片。很快,该段路面的养护人员就根据派单,赶来处理了这些小问题。“人工勘查,每天最多查十几公里。现在有了这个东西,工作效率提高太多了!以前基本靠人工巡检,现在AI给我们人工做了很好的补位。”王晨程感慨地说。
据悉,2020年杭州试点城市道路智慧巡检模式,2023年全面推广,如今全市已有900余台车辆安装了智慧巡检感知设备,覆盖3200条(段)市政道路。这些设备日均巡查里程23000余公里,日均采集问题194个,综合闭环处置率达94.13%。目前,杭州智能巡检已覆盖85%的城市道路,背街小巷则由“巡查铁军”人工补位,确保道路巡查无死角。
王晨程说,在AI技术的加持下,他和同事们更能胜任道路“急诊科医生”这个角色,更高效地发现和解决各类道路病害,让市民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安心。
黑夜
夜色中的“城市服务员”
晚上7点半,杭州大厦501城市广场的霓虹照亮熙攘人潮,沿街店铺外摆餐桌飘来阵阵饭香。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四季青执法中队副中队长李月江的藏蓝色制服,在流动的人群中格外显眼。他时而停在正在装修的玻璃门前,时而俯身与商户交谈,口袋里的执法记录仪闪烁着红光,记录着这座城市夜晚的烟火与温度。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一家甜品店正在挑灯装修,店主正忙着核对装修材料,抬头时看到李月江,眼里闪过一丝惊讶。李月江掏出手机,指尖滑动间调出浙里办App上的“菜单式店招备案系统”:“您看,这400多种模板,选好风格AI一秒出效果图,审批全程手机搞定,不用跑断腿!”他蹲在地上,耐心指导店主上传营业执照。“原来这么方便啊,真是太谢谢了!”店主说,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加快装修了。
转过街角,一家中式餐饮店门口的十多块立式广告牌正“蜿蜒”向地铁口。“丁经理,这个阵形很有气势,但也要注意,不能影响行人通行哦!”李月江一边和店长打招呼,一边伸手帮忙调整广告牌的角度,又强调了一遍,“现在政策允许在红线内临时摆放,可不能光顾着揽客,影响行人和电动车通行。”
店长丁先生感慨:“现在政策调整了,我们生意好做了,街道也清爽了!”
自杭州推出“十允许、三服务”举措以来,李月江的手机也成了“商户服务热线”:凌晨接到新店老板的店招设计咨询,午休时帮老商户规划外摆遮阳棚位置,深夜巡查时顺路帮独居店主搬运货物。“我们中队24小时在线,商户的需求就是‘哨声’。”
数据显示,自该举措实施以来,四季青商圈夜间商业氛围提升40%,市民投诉量下降 25%,“包容审慎”的治理模式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精致感”。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