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速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 浙江试水三高联动
发布时间:2025-05-16   浙江日报

5月15日,浙江省高校毕业生高新区专场双选会暨首届“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在杭州市钱塘区国际创博中心举行。 本报记者 董旭明 摄

5月15日,杭州市钱塘区国际创博中心,浙江50多个高新区,近200家高新区企业、科研平台,以及近百所高校应届毕业生齐聚一堂,浙江省高校毕业生高新区专场双选会暨首届“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在这里举行。

“三高联动”,目的很明确——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让高校学生能高质量充分就业,让高新区能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让高新技术企业能接洽更多科研平台成果和所需人才。

在现场,记者发现了一个关键词——流动。

让需求流动起来

“你想报哪个岗位”“有哪些擅长技能”“企业什么时候能反馈结果”……你问我答中,正是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双选“面试”。

在国际创博中心二楼,满是带着简历的2025届、2026届毕业生,排队对自己心仪的企业进行咨询了解。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康江,计划找前端、后端开发等和代码相关的工作。在看到一家做新一代模块化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时,康江眼前一亮,主动上前留下了简历。

而对企业来说,参加对接活动,不仅是让高校毕业生来应聘,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企业和其对人才的需求。

在迪安诊断摊位前,来咨询的毕业生络绎不绝。迪安诊断校招项目负责人王路告诉记者,他们这次不仅带来了应届毕业生的校招需求,还提供财务、IT等职能类实习生需求。

为了让毕业生更了解市场需求,现场还授牌了6家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杭州未来科技城高新区正是其中之一。杭州未来科技城党工委委员、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冯敏敏表示,当下余杭区正在开展2025年名校优生暑期来余杭实习“朝露计划”,助力企业招募优秀人才,同时也让实习生进一步了解数智化时代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及选择。

去年,浙江提出打造高新区2.0版,要突出高新含量,高新区对人才的需求很迫切。

浙江接下来将鼓励与企业需求相关的高校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实施清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各方需求得到充分流动和满足。

让人才流动起来

推动产学研合作,人才是内生动力。

对接活动现场,高校和企业来了一次互动,前者为后者的技术人才颁发“产业教授”聘书,后者为前者颁发“科技副总”聘书,让人才“有身份”地流动起来。

这一创新,今年以来就有迹可循。在浙江省委人才办牵头下,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启动“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引导支持企业专家带着实战经验反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则带着科研课题下沉企业研发一线,让人才在跨界流动中激发创新灵感。

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动航空技术中心总监甘成维博士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就已经成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兼职硕导,担任学生们的实习导师,带领他们从课堂顺利过渡到一线。

如今,接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产业教授”的聘书,任务也得到升级——今后要给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授课。“虽然我已经深耕本领域多年,但如何把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客户对接等一线知识、技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是一次新挑战。”当下,甘成维还计划协助学校搭建一个产学研用的平台,解决学校和企业衔接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王翀,这次被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聘为“科技副总”。在此之前,他已经为企业带去了“生产力”。

今年在和企业合作期间,王翀发现牛羊生产中存在“消化吸收紊乱、免疫力低下、功能性养分摄入不足”等问题。他为牧场带去了国际领先的“过瘤胃”技术和“防腹泻”技术,极大降低了羔羊的腹泻率和死亡率,平均一只羊的利润提高了近200元。该技术已被推广到贵州、山西、江西等十余个省,近期还通过浙江省援疆科技特派员的形式把技术带到了新疆阿克苏。

事实证明,当高校和企业的大门打开,让人才流动起来,前者的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后者的转型升级之路则越走越宽。

让成果流动起来

本次活动现场发布的浙江高校科技攻关标志性成果,让高新区企业格外兴奋。比如浙江大学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压储氢气瓶(Ⅳ型),西湖大学的碳化硅衍射光波导AR眼镜,中国美术学院基于中国美学的仿人机器人面部表情与形态设计等,既有成果简介,也有产生效益,可谓诚意满满。

对浙江来说,公布这些成果,关键在于“流动”,让以往处于“书架”上的科研成果,找到可以应用的企业,进一步构建完善“高校+学科+企业+产业链”产学研合作机制。

此外,浙江还发布了首批未来产业技术产品和场景应用需求清单。

“清单不仅让高校科研团队精准触达企业真实需求,也让企业精准对接技术源头和人才团队,促进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有效解决当前未来产业培育面临的技术识别难、成果供给不足、转化不畅等难题。”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下,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变量,也是建设高新区2.0的内在要求。对未来产业来说,只有让成果流动起来,才能激发更多应用场景,加速未来产业落地生根。

为让更多成果在“三高”之间流动,浙江还编制《浙江“高校—高新区”产学研合作通讯录》,畅通对接渠道,以“信息互通”牵引“价值共创”,为赋能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郑亚丽 纪驭亚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