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河狸、螳螂虾、蝠鲼鱼……杭州仿生海洋机器人“上岗”了
发布时间:2025-07-30   都市快报

深海科技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浙江海洋机器人“场景需求与产品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在杭州钱塘区举办,全省各大研究机构及企业带来了长航程无人潜航器、深海软体机器人、仿螳螂虾水下机器人等各类海洋机器人,令人大开眼界。

不断游进深海的海洋机器人,不但帮助人类探索未知,也帮助解决眼前的生产难题。

河狸和螳螂虾机器人

能在海洋牧场做什么?

河狸,被称为自然界的“水坝建筑师”,长得有点像老鼠,覆盖脚蹼的后肢和宽大的尾巴让它能在水陆自由行走;螳螂虾,以色彩斑斓的外表和惊人的捕猎能力而闻名,能以比子弹还快的速度发起攻击。

“仿生海洋机器人活动更灵活,既可以搭载传感器进行监测,也可以用手爪进行作业。”浙江理工大学产业学院副院长陈刚介绍,“在观察了很多海洋生物的运动方式和骨骼结构后,团队将河狸和螳螂虾作为仿生对象进行机械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团队以河狸为原型研发了“仿河狸机器人”,四肢爬行与脚蹼游泳的复合运动模式,让它既能像陆生动物一样在礁石、浅滩间灵活移动,又能像鱼儿一样在开阔的水域高效巡航。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牧场,一场实地验证正在进行:柔软的仿螳螂虾机器人灵活地穿梭于人工鱼礁,检测海洋牧场里生物的分布种类、数量以及生长情况。

陈刚介绍,仿螳螂虾机器人采用柔性脊柱与独立腹足设计,5对可变向腹足通过多模态耦合轨迹规划,实现每秒1.2米的灵活穿梭能力,而柔性脊柱的仿生结构,让它能精准跟踪动态目标。

这两只仿生海洋机器人各有分工:河狸机器人负责大面积水域的初步勘查与基础作业,螳螂虾机器人深入狭窄区域,完成细节探测与精准操作。

陈刚说,从河狸的“水陆两栖”到螳螂虾的“柔性脊柱”,自然界的灵感正在推动海洋机器人跨越技术鸿沟。

仿生鱼深潜2000米南海

我国仿生深海装备实现跨越式升级

今年3月,西湖大学自主研发的仿生鱼潜水器“西谷Ⅱ号”,潜入南海2000米海底,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测试——小半径中转弯、连续波浪形轨迹航行、瞬时制动等,标志着我国在仿生深海装备“可达、可动、可用”技术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两年前,同样出自西湖大学的“西谷I号”,成为世界首个“抵达”海底2000米深处的仿生结构驱动潜水器。

西谷I号模仿蝠鲼鱼,装上了一对像翅膀一样的模块化胸鳍。西谷Ⅱ号做了升级,有了更加灵活的波动鳍,能更自然地模仿生物鳍的摆动,在水下完成360度旋转。

西湖大学科研团队介绍,“西谷Ⅱ号”未来将在自然勘探、珊瑚礁观测、生态修复、海底采矿、设备维修等一系列复杂任务中大展身手。接下来,团队还将研发“西谷Ⅲ号”,构建“仿生装备+智慧海洋”生态体系,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定制、设计并丰富潜水器的功能。

密封胶深埋1500米海底

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今年3月底,杭州汉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陈奏收到一个好消息——公司生产的海底密封胶产品打破了国外长期主导的市场局面,3月份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这款密封胶,全世界只有少数几家能生产,我们是其中一家。”陈奏介绍,汉高研发出这款产品前,全球只有加拿大的一个厂家能生产类似的产品,汉高出品不仅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在交联性能上已超越了竞争对手。目前,该款深海阻水密封胶产品已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次新材料。

海底阻水密封胶能做什么?

可用于1500米深海海底电缆的填缝和密封,能起到防水、减震、粘连固定、保温防漏等功效,可黏合最大直径两米的深海电缆。

“我们的产品已经埋进了1500米的深海。”陈奏说,杭州汉高的深海密封胶产品TG点(玻璃化转变温度)在-63℃,并且在170℃热熔下能出现较好的交联现象,品质方面做到了行业极致。

“中国智造”

驶向万亿元级蓝海

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今年,“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今年以来,“深海科技”成为高频热词,各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加速深海科技产业化。

7月1日,广东正式实施广东省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高水平打造“海上新广东”;6月24日,上海就《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释放重大海洋经济利好信号。

作为浙江发展海洋机器人的前沿阵地,杭州已经引育全省近1/3的海洋机器人企业,在海底管道巡检、海上风电运维等赛道大展拳脚。早在2024年7月,杭州就发布《杭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前瞻布局深海矿产开发、氢能、卫星互联网等未来海洋产业。

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水下机器人,能深入6000米深海,完成水下渔业养殖与水质检测、科学研究与调查、水下考古等工作;中科星图深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海鲸”系列无人潜航器,能在3000米深海连续作业200个小时,为海洋调查节省约60%的费用……今年6月,我国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联合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共同研发。这是我国在深海领域发布的全球首个数字化公共科技产品,填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

向海而兴,“中国智造”正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掘金万亿元级蓝海。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杨亦淇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