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城西科创大走廊抓住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20   杭州日报

企业痛点是服务起点 “量身定制”特色金融产品

“以前最怕设备‘闹脾气’,现在有了保险托底,心态稳了,研发的手也更稳了!”因诺纬克生物科技的创始人由衷感叹。这家专注于个性化肿瘤疫苗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日常运作离不开一系列精密仪器。研发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对小微科技企业来说如同悬顶之剑,可能会导致“灭顶之灾”。

企业痛点,就是服务起点。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闻声而动,引入“创新保”,太平科技保险浙江分公司开出全省首份生物医药新药研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投保金额400余万元。

“作为政府部门,最有效的服务,是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精准供给什么。”未来科技城管理局党工委委员、人才和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冯敏敏的话,道出了城西科创大走廊金融服务的核心理念。

作为浙江省、杭州市全力打造的创新策源地,城西科创大走廊在杭州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正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创金融改革路径,不仅是构建科创金融生态体系,更推出一系列“量身定制”的特色金融产品。

瞄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普遍困境,城西科创大走廊内25家科技专营机构联合打造了专属产品——“护苗贷”,以优惠利率、优惠期限,定向支持廊内“新苗企业”。目前已累计征集公示239家重点培育的“新苗企业”,两年来累计授信贷款达28亿元。

未来科技城的冰特科技就是“及时雨”的首批受益者之一。这家研发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的企业,曾长期被研发周期长带来的资金短缺困扰。“整个市场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我们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非常大。”公司董事长高宏亮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交通银行提供的‘护苗贷’额度达3000万元,加上其他银行的纯信用授信,总额度已过亿元,这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研发、开拓市场。”

着力解决轻资产科创企业信贷难,让一纸知识产权证书变为中小企业现金流。近3年来,城西科创大走廊投入5300万元,在全域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支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累计融资超12亿元。

“我们从2023年就参与了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星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务总监金云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专利等知识产权通过证券化盘活价值,此外还有政府贴息政策,“让我们可以拿到较低成本的融资,不仅能补充流动资金,还能增强市场公信力。”

聚焦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融资难题,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推出以“人才担”为核心的科创担保服务,已累计为廊内企业人才提供担保超700次,撬动融资19亿元,显著提升了人才项目的融资获得性。

政府“点火”资本“添柴” 浇灌科创“慢赛道”

探索还在持续。今年6月底,一场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金融改革的调研会悄然“变身”——没有经验总结的“赞歌”,只有政府、投资机构、科创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坦诚摆问题、提建议。会场气氛热烈,问题直指核心。

“耐心资本”稀缺,是初创科技企业的共同焦虑。受多重因素影响,融资市场遇冷,金融机构观望情绪浓厚,众多科创企业,尤其是那些耕耘在回报周期漫长领域的“慢跑者”,正深陷“中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短缺的困境。

杭州脉兴医疗CEO黄可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创业8年,全靠股东持续输血,他笑言:“从财务自由奋斗成了‘财务不自由’。”究其根源,脉兴医疗专注于研发ICU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这条技术“长跑赛道”需要时间沉淀,难以吸引追求速成的资本目光。

“核心是信心问题。”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财政局局长吴双点得很透,“前景好见效快的企业大家抢着投,但那些周期长、未来尚不明朗的‘潜力股’,很多人就犹豫了。”

机构信心和动力不足,那就政府先来引路。省市联合出台《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配套19亿元,精准滴灌大走廊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国企平台资源,设立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基金,引入各方资源,组建创新基金集群。引入财通、物产等省龙头企业组建浙江城西科创制造业基金,联合君联资本、元璟资本引入国家社保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基金组建人民币基金,产业基金引导组建的各类基金总规模已超300亿元。

充分、多元的资金保障下,一系列创新机制应运而生,目标直指让“耐心资本”落地、“大胆资本”进场。

微分智飞创始人高飞最近喜事连连,公司项目获评城西科创大走廊优秀概念验证项目后,不仅拿到了第一笔50万元的补助资金支持,还拿到了30万元的融资,“政府风向标一立,社会资本也紧跟而来。”

政府“点火”、资本“添柴”,这种“补投联动”模式,成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之举,截至目前已成功推动7家高潜力企业在此扎根生长。

不止于此。今年,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出“保贷联动”举措,企业购买研发损失险等科技保险,银行按保额提供专项贷款,保险托底降低风险,突破轻资产融资难题。目前,人保杭州市分公司联合杭州银行、兴业银行已在西湖区首次试点。

针对科创企业首贷率低、金融机构缺位等问题,在浙江金融监管局的支持下,城西科创大走廊率先试点“主动授信”机制,由政府提供清单,国有银行在不打扰企业的情况下,经过评估集中授信,确定其在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范围。

“在重点支持的企业范围内尝试‘主动授信’,只是政府和银行合作的一个开端,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套机制,引导银行将这种模式逐步下沉到科技小微企业,提升小企业获贷的可能性。”吴双说。该机制已联合工行市分行、农行市分行、交行省分行探索实践,目前已完成对239家“新苗企业”的“主动授信”。

且行且看,还有更多探索在路上。今年,城西科创大走廊将完成500家“新苗企业”入库工作,“护苗贷”规模超40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超20亿元,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超10亿元;同时将争取省委金融办支持,协同浙江证监局,推出上市“即报即验”快速通道,以科学高效监管助力企业抢抓上市窗口期。

这场关于“耐心”与“胆识”的金融试验,正为城西科创大走廊乃至更广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绵长动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吴佳妮 通讯员 沈俊楠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