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冬英帮王妈妈把飞飞推回家
从九堡老街家里出来,穿过小弄堂走上大路,过一个路口和两座小桥,王妈妈推着儿子飞飞到达公交车站。这段路不到300米,他们走了15分钟。
飞飞今年65岁,患有小儿麻痹,每周坐325路公交车去城站附近的诊所做针灸理疗。
王妈妈本名李彩宝,丈夫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妈妈。
王妈妈1946年出生于勾庄,丈夫大她12岁,两人感情很好。18岁那年,王妈妈婚后不久,一天晚上丈夫下班回到家说:“城站火车站大厅外面,坐了个没人要的小孩。”
两人赶忙跑到城站。看自行车的大姐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放在这里,坐在台阶上一动不动。
“我看他可怜啊,我又没当过妈妈,想着要么就带回家去。”王妈妈说,“我没想别的,就是觉得孩子可怜。”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夫妻俩对孩子视如己出,给他取名王雄飞。但很快遇到第一个难题:孩子多大?户口本怎么填?
王妈妈说,当时的城站派出所吴所长是个好人,帮飞飞上了户口。“他说孩子不是很大,就当是60年出生的吧,以后也可以早点参加工作。”
飞飞一天天长大,但总是摔跤,有时站着都会摔。王妈妈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后来确诊了小儿麻痹症,智力发育迟缓。
街道、派出所和民政局工作人员找到了飞飞的亲生父母。原来,飞飞是富阳场口人,母亲生他时难产去世,父亲收入微薄,万般无奈偷偷到城站扔下了飞飞。
在富阳飞飞生父家,男人跪倒在夫妻俩面前痛哭流涕——他实在没能力养这个生病的孩子。
王先生是工程师,当时每月收入50多元,王妈妈在工厂每月收入30多元。收养飞飞后他们又生了两儿两女,日子勉强过得去。
为全身心照顾家庭,王妈妈提前退休。后来丈夫辞职做生意,家里经济有了起色。
可30年前,王先生不幸离世,5个孩子全靠王妈妈一手拉扯大。
1985年,建国南路老房子拆迁,三年后原址分到一套4楼的房子。每次外出,王妈妈就背着飞飞上下楼。飞飞一天天长大,王妈妈一天天苍老,背不动飞飞了。
飞飞的智力停在3岁,但弟弟妹妹一直把他当作大哥。两个弟弟接过妈妈的担子,背着大哥上下楼。两个妹妹经常来看望,买点生活用品和补品。
2017年,王妈妈带飞飞搬到九堡老街,弟弟在那里有一幢三层农居房,母子俩住在一楼,为了出行方便。
“我儿子女儿年纪也大了,有自己的孙子孙女。”王妈妈说,“见到飞飞那一面,我就下决心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他一辈子。”
每周两次坐325路到城站下车,王妈妈的女儿骑电瓶车把飞飞送到诊所。
8年前,九堡老街公交站现场督导员秦冬英注意到,有个大妈经常用轮椅推着儿子,司机师傅一直给他们提供帮助。
有一次从城站回来,飞飞在车上“哇”的一声吐了,王妈妈手足无措。
“没事没事,不要紧的,你坐着好了。”司机马上安慰她。车开回九堡老街站,司机用拖把把车厢打扫得干干净净。王妈妈记得,司机师傅姓沈。
每次从城站回来,秦冬英会帮忙把飞飞的轮椅推到站里停好。司机师傅发车前看到王妈妈,会跑下车,扶着飞飞上车坐好。
工作之余,秦冬英有时会帮王妈妈推轮椅,把飞飞送回家。后来她才知道,飞飞不是王妈妈的亲生孩子,“从小领养一直到这么大,王妈妈真的不容易”。
10月底,王妈妈给325路的驾驶员们和九堡老街站送来一面锦旗——“敬老助残 功德无量”。
秦冬英有些感动,“她说要谢谢我们,这只是我们的分内工作,要说善良,我们更应该向她学习”。
杭州公交负责人说:“我们会将服务王妈妈和她儿子的精神,继续融入无障碍运营服务中,为广大市民尤其是特殊人群,提供最好的服务。”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