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在维也纳孔子学院大厅里,由维也纳音乐学院、维也纳皇家乐团联合主办的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拉开了帷幕。在被炫目的灯光映照得无比辉煌的舞台上,一位年轻的中国歌唱演员满怀激情地演唱着《天路》,她用浑厚的嗓音展示着每一个音符,歌曲中最难唱的HIGH C音被演绎得酣畅淋漓。那明朗悠远的歌声在大厅里回荡,穿透音乐大厅的屋顶,在异国的天空里飞扬,当这天籁之音飘落舞台时,激起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她合作的斯特劳斯乐团首席乐手也为她对HIGH C音的完美表现鼓掌(已故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曾在短时间内连续唱出九个HIGH C音,被誉为“高音C之王”),而她演唱的另一首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长鼓敲起来》,也同样获得了满堂喝彩。

这位中国歌唱演员名叫陈芬芳,来自杭州歌舞剧院。因为在这个世界音乐殿堂上的出色表现,陈芬芳获得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民族唱法第一名和最佳表演奖,从而成为本次大赛中唯一获双重大奖的选手。
山城女儿红起来
如果想深入了解陈芬芳,还是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位于浙南山区的一个小镇。1974年,陈芬芳出生在温州文成县大峃镇,青山秀水赋予了她对音乐的灵性,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在温州越剧团担任副团长的父亲常带她去团里玩,独特的环境更培养了她的乐感,才三四岁时只要听到别人拉胡琴,便可把一首曲子完整地唱出来。1989年,初中毕业的陈芬芳看到县政府门口张贴着浙江省艺术学校音乐班招生的海报,准备去报考,可是在小学当数学老师的母亲不想让唯一的女儿进文艺圈子,而父亲则支持女儿的想法。于是,15岁的陈芬芳坐了30多个小时的汽车赶到省城杭州应试。考场上,大概是受在部队工作多年的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军旅生活有着浓厚的情结,便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唱了一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得到招考老师的青睐,被省艺校声乐专业录取。
“她是一张没有经过任何人涂画的白纸。”这是省艺校音乐教师胡素银对陈芬芳的评价。在艺校里,具有良好嗓音条件而未经雕琢的陈芬芳在胡素银启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系统的声乐训练。而为了能让这张“白纸”成为动人的画卷,陈芬芳落下的每一笔都是认真而艰苦的。为了唱准一个音,常常在吃饭、洗澡时还在反复揣摩发声位置。别人休息时,她还在琴房里练声,双休日也一个人待在教室里学习。她每天在教室、琴房和宿舍之间来回,以至于在杭州求学三年,连著名的灵隐寺也未去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专业成绩不断提高,在入学第二年便崭露头角。
1992年,陈芬芳从艺校毕业,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命运将她阴差阳错地分配到文成县新华书店当职员。1993年,温州龙湾区文化局发现了她的音乐才能,把她借调去排演职工合唱。尽管这项工作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毕竟能与喜爱的音乐艺术相伴了。就在这一年,陈芬芳参加了浙闽十二市县“雪龙杯“歌曲邀请赛,获得新秀电视大赛一等奖。一年后,她调入杭州歌舞团,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专业独唱演员。
陈芬芳把这次命运的转机视为自己艺术生涯的新起点,决心在“白纸”上画出更为动人的图画。为此,她边演出边学习,吃饭、洗衣服的时候也常常是“若有所思”,身边的人都觉得她总是“跑神”,原来她又在体会声腔位置,琢磨发音技术。艺无止境,2001年,歌舞团送她去北京深造,师从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主修声乐,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拿出当年在省艺校如饥似渴学习的劲头,每天奔走在老师家、琴房和宿舍之间,从不落下一节课,在脱产学习的一年时间里,连长城都没去游览过。那年冬天北京下大雪,找不到出租车,她在深及膝盖的雪地里步行2公里赶到老师家上课。
名师的指导,刻苦的训练,使陈芬芳的演唱水平和音乐修养得到了质的飞跃。作为国家二级声乐演员,她技艺纯熟,音色亮丽,在各种演唱会上表现突出,获得一个又一个殊荣,其中有全国歌坛新秀邀请赛民族唱法金奖,浙江省第三届声乐大奖赛民族唱法特等奖,全国第四届“群星杯”银奖,全国第七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荧屏奖,在浙江省第四、五、第六届音舞节连续三次获民族唱法一等奖,第二届长三角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浙江赛区)金奖。
在自己演唱的中外名曲中,陈芬芳感到特别亲切的是《女儿红》,这是一位作曲家为她量身定做的歌曲,她在“绍兴大禹节大型文艺晚会”上首唱此歌,并代表浙江电视台在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晚会上演唱,获得了很好的评价。而她之所以对《女儿红》情有独钟,是因为觉得歌名正好与自己的名字寓意暗合。的确如此,从浙南山区走出来的陈芬芳,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积淀,她的歌声犹如“越陈越香”的家乡名酒“女儿红”,日益醇厚和甜美;而作为一名独唱演员,她则变得更加成熟和优秀。
四海掌声响起来
2001年11月,27岁的陈芬芳在杭州红星剧院举办了首场个人独唱音乐会,是当时我市开个人独唱音乐会最年轻的演员。她为观众演唱了《红豆词》、《小河淌水》、《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名曲,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她音色浑厚,音域宽广,尤其擅长演唱叙事性歌曲,因此,演唱大气磅礴的《木兰从军》、《孟姜女》、《江河水》形成她独特的风格。自200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文化部春节晚会”后,陈芬芳先后参加了各种大型演出,例如在2004年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在2006年的“西湖之夏”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都能看到她一展歌喉的亮丽风采。
这些年来,陈芬芳多次走出国门,先后赴泰国、法国、摩纳哥、比利时、德国和蒙古等国访问演出,用歌声向海外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增进各国友好交往。尤其令她难以忘怀的是,2007年8月12日赴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三届艺术节的演出。陈芬芳作为中国艺术代表团成员,在吉尔吉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民族音乐厅和其它六国女高音演唱《摇篮曲》,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在内的十国元首观看了演出。演出一结束,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就起身向艺术团领队祝贺道:“我国艺术团演出时,台下响起8次掌声,这是所有艺术代表团中最多的掌声,你们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谢谢大家。”2007年11月,陈芬芳应邀赴荷兰贝娅特丽克丝大剧院参加旅荷华侨总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的演出,荷兰王国皇室成员,政府要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荷兰王国大使,荷兰工商企业界代表等嘉宾欣赏了她的歌声,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
陈芬芳在不断攀登音乐艺术高峰的同时,确立了自己更为崇高的事业标杆——她要用最好的歌声回报人民,为广大基层劳动者服务。她经常这样说:“我从温州文成的小县城走来,再从群众演员到专业演员,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杭州这方水土的滋润和栽培,我感激杭州,我爱杭州。”
陈芬芳把这种真情融入到各种公益演出活动之中。早在2003年,她就参加了为在一线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举行的慰问演出;2006年,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集团、市政协艺术团、农工民主党市委会、杭州歌舞剧院的大力支持下,她举办了10场公益性的“情系西子 芬芳满城”个人演唱会巡演。她走进军营,为驻杭部队的官兵演唱《东西南北兵》、《为了谁》;她来到建筑工地,为外来民工演唱《玛依拉》、《龙船调》;她登上校园舞台,为大中学生演唱《人间天堂》、《天竺少女》。聆听她的动人歌声的,还有杭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家乡文成的父老乡亲,备战亚运会和奥运会的中国水上健儿,以及肢残人和民工子女等。2008年初那场罕见的雪灾侵袭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听说市里要为滞留杭州而无法回家的外来务工者慰问演出,陈芬芳是杭州文艺界第一个报名参加的演员。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不顾嗓子疲劳,参加了多场赈灾义演。无论是赤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寒冬;无论是在火炮列阵的训练场上,还是在砖石堆积的工地上;无论是面对1500名官兵,还是面对150个残疾人,她的歌声在哪里回荡,激情就在哪里点燃,掌声就在哪里响起。
2001年,陈芬芳参加了农工民主党,并于2007年担任了杭州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她认为能成为本届最年轻的委员之一是莫大的荣幸,也是莫大的责任。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委员,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心头。原先她对政治不敏感,现在眼光更开阔了,平时只要没有演出任务,她都会去参加政协活动,在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时,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言。参加了两次政协全会,她都认真撰写提案。有感于我省声乐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她写了提案《关于我省声乐发展的思考》,呼吁音乐创作者多创作有浙江特色的作品;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她写了提案《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建议政府在这方面采取更多切实措施。
陈芬芳的嗓子属于歌剧型嗓子,歌舞团改建为歌舞剧院,这为杭州的歌剧艺术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陈芬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在歌剧片断演出中出演刘胡兰),把更多高雅艺术作品介绍给杭州市民。陈芬芳说自己会慢慢成熟起来的,而我们从她获得的“杭州市爱心大使”和杭州市青年联合会优秀委员等荣誉称号中,已经看到了她的成熟,可以说,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她获得人们的掌声同样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从浙南山区到省城杭州,再到欧亚各国,正如陈芬芳的第一张个人专辑的题目《我们的日子唱着过》那样,在这20年里,陈芬芳一路歌唱着并辛苦着,一路付出着并快乐着。2008年6月6日,她参加完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后,特意跑到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前伸开双臂,让人拍了张照片。她说,能够站到这个金色的舞台上放声歌唱,是自己的终极理想。其实,陈芬芳已经做到了,因为她在人生的舞台上用歌声精彩地演绎自己人生的同时,也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