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西子湖畔的红柳——记市政协委员、省医学会中英合作项目办副主任医师郑燕娜
发布时间:2012-04-09   
2008年春节前夕,浙江大地遭遇五十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成千上万的旅客因交通受阻而滞留在杭州火车站。在寒气逼人、空气浑浊的地下车库,只见一位中年女子穿梭在滞留旅客中,亲切地说道:“有什么需要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全力给你们提供服务和帮助……”上百名去厦门的旅客已站立十几个小时,衣着单薄,却不敢去购买衣物怕因此误了上车,他们纷纷质问道:“福建明明没下雪,为什么还要误车?我们的列车现在到哪里了?”中年女子耐心地解释着,然后跑到车站春运指挥部,当得知电脑无法查到列车动态情况时,她恳求总调度通过电话等途径咨询上海铁路总局调度。当她把晚上一定能走的确切消息告知旅客后,旅客们连声说:“谢谢,谢谢!”接着,中年女子又出现在另一群旅客中。几天下来,她的嗓子嘶哑,腰腿酸痛,但给予旅客的始终是真诚的微笑和切实的帮助。
这是一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的志愿者,她的名字叫郑燕娜。
像红柳那样坚韧生长
郑燕娜1957年出生于新疆独山子,这是一个在地图上不被人注意的地名,但它在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不久,郑燕娜的父母就响应党的号召成为首批援疆干部,从上海来到位于新疆独山子的中苏石油公司工作。塞外的美丽风光和亲善和睦的家庭,给了郑燕娜快乐的童年生活,她读书勤奋,在小学、中学一直担任学习委员。但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为她的家庭涂上了沉重的色彩,先是造反派抄家,父亲被关进“牛棚”,接着姐姐和哥哥去了最边远的地方务农,五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她跟着母亲被遣送到最贫苦的农场,住的是地窝子、窑洞房,吃的是玉米面和大白菜,无电缺水,环境恶劣。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使郑燕娜过早感受到了命运的多舛和人情的冷暖,也教会了她自尊自强地生活。
1975年,高中毕业的郑燕娜来到新疆建设兵团中条件最艰苦的农场连队务农,白天在旷野里劳作,晚上睡在用麦秆打的地铺上,点的是煤油灯,因为灯光昏暗,看书时油烟常常把鼻子都熏黑了。在艰苦的环境里,生长在戈壁滩上的平凡而坚韧的红柳树给了郑燕娜力量,她踏实苦干,担任了连队的“铁姑娘班”班长,大家都称她是劳动好手,最多时一天干12个小时的农活。那些劳动的场景至今仍留存在她的记忆里:长时间脱粒麦子,眼睛和皮肤都被麦芒扎出了血;冬天坐在高高的玉米垛上选种,每天要选2000斤左右,又冷又扎,干得手都开裂了……出色的表现得到连队职工和领导的好评,一年半后,她被第一批推荐进了奎屯市修造厂,从最脏的修理工做起,在全国劳动模范汤正桃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她学到了工人阶级的许多优良品质,工作同样出色,被评为“学铁人标兵”。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点燃了郑燕娜的大学梦,她白天干活,晚上复习功课,第二年通过高考进入新疆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专业。在知识的殿堂里,她就像久旱的土地汲取甘露那样,潜心苦读,每天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地生活,硬是把那些枯燥的药性药方、经络脉诀背诵如流。198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奎屯中心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当了一名医生。白衣天使的使命促使她全身心地钻研业务,在医院多次业务考核、知识竞赛和学术活动中名列前茅。1988年,以全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新疆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班脱产学习二年,回到医院后从事临床、医教、行政管理等工作,先后担任医院办公室主任、医教科科长、科教信息部主任兼医院等级办主任等职务,不管在哪个岗位,她都热心为患者治病,并且学习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语言,以便更好地为各民族同胞服务,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尽管她兼有行政职务,而门诊量与老中医相比一点也不少。在医院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优秀医生”、“市三八红旗手”、“新疆杰出青年中医”等称号。
1997年10月,郑燕娜作为人才引进对象调入杭州市医学情报中心,主要从事编辑以及卫生软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刚到不惑之年的她来说,这是新的人生舞台,好在她早已具有了红柳一样的“生存能力”,很快适应了这个全新的环境。在先后担任杭州市医学情报中心(卫生信息中心)卫生管理研究室主任以及《卫生管理应用参考》主编等职务期间,她勤勉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完成省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10余项,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3项,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市科技情报成果及其他科技奖项6项。其中她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的《杭州市区国有企业职工卫生服务利用和支付能力的研究》,《人民日报》对该成果做了报道。与此同时,她还主编和编辑了《卫生管理应用参考》、《卫生改革与发展》、《城乡基层防治非典手册》、《养生的智慧》、《肿瘤防治手册》等近500万字的刊物和书籍。
熟悉郑燕娜的朋友对她的评价是“为人宽容自信,韧性好”。具有红柳性格的郑燕娜在不同的环境里坚韧地生长着,发展着。她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留存着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奥斯特洛夫斯基、居里夫人等,都是郑燕娜心目中的英雄,对她的影响至深。她并不奢望自己成为一个英雄,但要求自己像英雄那样做人,这是同样具有人格魅力、在她心目中同样是英雄的父亲告诉她的,也是陪伴她长大成人的戈壁滩上的红柳告诉她的。
像红柳那样热情奉献
郑燕娜在自我心理剖析中对自己做了这样的评价:“对待工作上的事情过分认真,追求完美,由于有求必应和热情的性格,使得自己时间紧迫感太强,搞得有时很累。”而丈夫对她的评价则是“最大的优点是热情,最大的缺点也是热情,因此事情永远做不完”。
是的,郑燕娜对工作对人生充满了红柳般的火热情感,因此有“做不完的事情”,在同事眼里她属于工作狂,而她恪守的则是这样的信念:“真实生活,不虚度日,踏实工作,问心无愧。”为了这份“真实”和“无愧”,她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热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因为“责任本身就是一种人品,给予是一种力量,为公众和公益事业多一些付出,将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精神压力日益增加的当代社会,以维护身体健康为己任的郑燕娜希望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为人们的心灵注入阳光,这一学科对她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她又拿出那副韧劲,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班,于2003年取得全国首批心理咨询师资格。“你能抚平别人的创伤,你就会有比别人愈合伤口的更快乐的感觉。”这是郑燕娜从医多年的真切体会,这些年来,她用真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抚慰了很多焦虑痛苦的心灵,本文开头叙述的情景便是她参与志愿者工作的一个镜头。
身为政协委员,郑燕娜认为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她是个有心人,也是个细心人,对身边的民生状况一直进行着人文关注。例如她有感于我市一度随处可见的公交车上的性病治疗广告,写提案吁请重视杭州公交车广告的“形象工程”,建议公交车应该多登公益广告,得到市领导批示并被采纳;针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密集居住的城郊结合部存在健康隐患的现状,她写了《应强化“盲区”的健康教育与管理》;为确保民众的救济款项能用到实处,她写的社情民意《构建社会监督机制,落实好帮扶救助政策》得到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批示;她看到小区健身设施疏于维修而存在人身安全隐患,便写了社情民意《关于定期开展对小区健身器材维护与管理的建议》。由她执笔的《增强我市医学创新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思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齐抓共管,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关于推进健康城区建设、提升杭州生活品质的建议》等15项团体提案,在省市政协全会上被定为大会发言内容。郑燕娜在大西北农村生活过很长时间,对农民看病难有着深切体会,认为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要紧。来到大城市后,她一直心系广大农民的医疗健康问题,许多提案都与此有关,例如2007年的三个提案都是关于农村民生的。她为改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条件献策,为提高乡村医生的经济待遇疾呼,先后写了《乡村医生的处境应引起高度重视》、《关于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的建议》等提案,同时执笔完成了市政府、省卫生厅、市卫生局以及人大、政协等委托的17项调研项目,例如《政府控制医疗费用政策的实施成效分析》、《浙江省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浙江省乡村医生用药现状调查》、《杭州市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杭州市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对策》、《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效益分析》《杭州市企业医疗机构实现社会化途径的研究》等,其中多篇调查报告及社情民意被卫生部《健康报》内部参考、农工党中央《前进》杂志,市政府、市政协的刊物采用。这些调查报告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材料,她常常深入农村和山区,下乡访谈,收集数据。在协助临安市的昌化、於潜卫生院创建省级规范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她看到当地农民简陋的医疗条件和卫生院医务人员承担农民体检等任务重、待遇低等,急在心里,一面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一面为卫生院工作人员义务培训。她认真地做着这些“做不完的事情”,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表彰,多次被省市农工党等部门评为“参政议政先进个人”、“调研积极分子”和“先进党员”、“先进个人”。最近,鉴于她在“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献一策”活动中的突出成绩,杭州市统战部授予她“先进个人”称号。
光阴荏苒,已过“天命之年”的郑燕娜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认为自己最好的五个品质是坦诚豁达、自律自信、友善乐施、执着进取、知足淡泊,而同事们则认为她是一个快乐、大度、自信且有感染力、颇具幸福感的人。我们在郑燕娜“很累”地工作中看到了这种快乐,也在她的演艺活动中看到了这种快乐——她从小到大都是文艺骨干,最喜欢演唱《边疆处处赛江南》、《我和我的祖国》等民歌,还演过京剧中的阿庆嫂、铁梅等角色,在市社会福利中心服务义演、社区爱我家园义演和上海东方电视台世博家庭等比赛中,她用充满激情的歌声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为自己创造着另一种快乐。
从遥远的戈壁滩来到秀丽的西子湖畔,郑燕娜一直没有忘怀生养她的那片故土,更没有忘怀那些平凡质朴、坚韧顽强的红柳树,在她的心目中,这些默默无闻、甘愿付出的植物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正是依靠这样的精神和信念,郑燕娜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智慧才能,彰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