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风采丨杨金龙:“90后”教师在0.01毫米中的钻研
发布时间:2020-09-28   杭州政协

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5,却也是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对油漆厚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

杨金龙,时年22岁,杭州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凭借自己高超的技术,获得了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的冠军,为中国实现了在这个赛事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这使杨金龙迅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他背后一点一滴的奋斗故事和工匠精神,也让大家动容。

超长的训练:

经历过18小时的极限

也经历过45℃的烤房

“比赛强度很大,身边都是金发碧眼的高手,对心理素质要求也很高。”杨金龙回忆说,这个级别的喷漆比赛有20个国家选手参加,比赛进行了4天,一共20个小时,在比赛时间里,要完成翼子板三工序湿碰湿喷涂、调色、点修补、图案设计、塑料件修复和车身侧围贴护、车门内外双色喷涂6个项目,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

夺冠有些“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杨金龙从前一年的6月就开始参加国家队的培训,每天8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几乎没有节假日。在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他经历过18小时的极限训练,也经历过在室温高达45℃的烤房中不断练习,最终在2015年迈入汽车喷漆领域的世界顶级高手行列。

训练中不能把皮肤裸露在外面,浑身必须裹得严严实实,因此每天汗流浃背,工作服湿了就不能再穿,因为会影响训练效果,这样一天训练下来,他要换七八套工作服。

在练习喷漆时,杨金龙常常因为手持喷枪时间过长而导致胳膊疼痛。“有时候痛到睡不着觉,几天抬不起来,只能用冰袋冷敷来缓解。”杨金龙说,为了增强自己的肌肉力量,他每天举哑铃锻炼。过硬的技术、强大的心理素质让杨金龙战胜了自己,一举拿下了汽车喷漆的世界冠军。

“忘我”的境界:

一个问题,就能一个人

在寝室想一天

2009年初中毕业后,杨金龙进入汽车维修专业学习,随后转入汽车喷漆专业,自此杨金龙就和这个专业开始了长达6年的“爱情”长跑。在别人眼中汽修是一个“又脏又累又辛苦”的专业,但到了杨金龙这却是甘之如饴。

因为喜欢,所以一再探索。在这周而复始的探索中,杨金龙从门外汉变成了高精尖。

虽然贵为世界冠军,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技术水平。除了给学生上课和准备教案,杨金龙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作间琢磨喷漆技术。在杭州技师学院很多同学和老师眼里,“90后”的杨金龙不爱说话,但学习特别刻苦,对专业技术的痴迷,甚至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有时候一个钣金或者喷漆的问题,就能一个人在寝室想一天。他曾用四个月的时间去练习手工砂纸打磨,逐渐琢磨出人工打磨的手的力道和运动节奏。现在,杨金龙手工打磨的效果都赶上机器打磨了。他也曾经一连9小时呆在训练场里,就为了调出和车子目前的色调一模一样的颜色。“来修理的车子因为经过使用,颜色早已有所变化。”杨金龙说,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加入其他颜色,勾兑出车子目前的色调。而这个勾兑的过程就全凭经验了,“你得把握那个比例,不停的对比,再不停的改良。” 

安守三尺讲台:

“我喜欢教师这个工作,

喜欢教更多的学生。”

事实上,获得了各种专业上的褒奖之后,杨金龙拒绝了很多企业的高薪聘请,安心守着三尺讲台,一边教学一边进行专业研究。

第一次是在毕业时,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调色技术,拒绝了一家4S店里开出的7000元月薪的邀请,去到昆明一家汽车油漆供应商处工作。几个月后,当他已在公司站稳脚跟时,杭州技师学院有意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任教的消息从杭州传了过来。于是他毅然辞职,回到杭州,加入了杭州技师学院的教师团队,成了学校年纪最小的老师。第二次则是在获奖回国时。当斩获汽车喷漆首金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很多公司的高薪offer就静静地躺在了杨金龙的邮箱里。“那段时间,手机经常接到陌生电话,除了记者的采访邀请,就是公司的工作邀约了。”杨金龙回忆道。但是记者的采访他都答应了,公司的邀请却都婉拒了。

“我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喜欢教更多的学生。”杨金龙说,他想把技术教给更多学生,让他们有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也为杭州能有更多的技艺精巧的“匠人”。

只要认认真真钻研技术

都会闪闪发光

刻苦钻研技术之余,杨金龙还时刻履行着一名市政协委员的职责。

在市十一届一次政协全委会上,刚刚成为市政协委员的杨金龙带来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其后,杨金龙又把目光聚焦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和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两项内容上,“我是政协委员,我就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技术工人的基层心声讲出来,让更多人能够听到。”杨金龙认为,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对具有国际能力的专门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技能人才也已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为此,他通过政协委员的履职平台,在建立职业院校平等的招生平台、享受同等招生政策、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标准等方面献计献策。

面对“杭州工匠”这样的荣誉,杨金龙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会把工匠精神深植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杭州的建设出一点力尽一份心。“360行,行行出状元。作为技术工人,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岗位认认真真钻研技术,都会成为闪闪发光的专业人才。”杨金龙说。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关耳/文 杨金龙供图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