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杭州市政协成立65周年,也是我担任杭州市政协委员的第四年。四年来,在政协这个人才济济的大家庭,我收获了温暖,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更重要是的实现了我长久以来以法律专业知识服务城市建设、参与法治中国建设伟大进程的初心。
初识政协 心生敬意
1969年,我出生在浙江永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彼时正处于“文革”十年动乱之中,因“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陷于瘫痪,因此我幼年时期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印象,除了语文老师偶尔介绍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就是村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标语,对人民政协无甚了解。
直到中学时期,我开始学习政治课程,对人民政协有了初步认识。当时我对人民政协的理解还相当肤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政治老师引用毛主席的话阐述人民政协的性质,“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党派性的”。
1987年,我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法律和政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有“政法不分家”之说。大学时期法学学习(特别是《宪法学》学习),使我对政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先进性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不由对人民政协心生向往。
融入政协 认真履职
1991年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执业律师。2003年,我加入了农工党,在农工党杭州市委会的培养关心下,积极投入到党派工作中,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有60多篇被上级有关部门录用。我连续被农工党中央、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农工党杭州市委会评为“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在今年8月,还被农工党中央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九十周年先进个人”。
2017年,经过组织推荐,我被推选为杭州市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在2017年2月,我刚刚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走进杭州市政协全体会议会场,看到庄严肃穆的会场中悬挂着的人民政协会徽,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升。
“政协委员是地位,是荣誉,更是责任。”四年里,我积极参加杭州市政协组织的各项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活动,将自己的法律职业融入到政协履职工作中,每年的履职积分均列政协委员前列。我也被市政协评为了2017-2018年度“优秀委员”。
我立足本职工作,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优势,为国家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执笔撰写了《关于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助推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推进法治建设优化杭州营商环境的建议》等集体提案。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和政协理论文章,《建议建立政协委员联络员制度》《“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网络统战工作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录用;《以立法形式完善我国遗嘱执行人制度的建议》被浙江省政协录用。理论文章《试论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获浙江省政协理论研讨会优秀奖。
2018年初,在杭州市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背景下,我对杭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执笔撰写了《关于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建议》的集体提案。提案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列入市政协年度重点调研课题。2019年8月,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我参加“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地”改革等各项民主监督活动,在市政协组织的协商会上作了《强化法治保障,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地方立法,推进杭州社会治理法治化》等会议发言。积极参加市政协组织的立法协商活动,就《杭州市会展业促进条例》《杭州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杭州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等十多个地方性立法草案提出了修改建议。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撰写的《关于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建议》《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建议》《关于出台物业服务企业疫情防治专项财政补助政策的建议》《关于制订<社会组织法>的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录用。同时,作为杭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参加了市疫情防控工作第14次新闻发布会,就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以复工复产等法律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并组织全市律师就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引发的各种法律问题向社会发布法律咨询意见指南,助力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年的政协履职工作,我感触良多。政协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也给了我很多荣誉,我深感自豪与光荣,同时也深刻领会到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含义。正如汪洋主席指出,政协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所有委员都要尽职尽责,用心用力。我会珍惜“政协委员”这一光荣称号,始终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保持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努力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