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和人民政协|沈孔良:我在滨江政协工作的回忆
发布时间:2020-12-02   杭州政协

2001年11月,我从余杭区调任滨江区工作,从此结缘这片得益于改革、得益于管理体制调整的创新创业热土。2011年,我担任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政协工作委员会主任,2014年2月担任区政协主席,见证了滨江政协从无到有,滨江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的历程。回首以往,感慨万千。作为一名曾经的“政协人”,作为滨江政协发展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如何讲好政协故事,为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是我的心愿、也是责任。

image.png

高新区(滨江)既是一个国家级的高新区,也是一个县级行政区,由于多种因素所限,滨江区较长时间内只设有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班子。一方面,滨江区在1996年建区时,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区域,经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党派基础薄弱,不具备建立政协组织的相关条件。另一方面,始建于1990年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杭州高新区),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区,也不符合建立地方政协组织的要求。

2002年6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后,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口结构和素质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日益活跃。到2010年左右,全区30余万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33.4%;拥有各类人才12.7万余人,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全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已建立的7个民主党派组织成员达到300多人,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各阶层精英参与地方政治生活、表达诉求的热情高涨,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民主议政的途径渠道和体制机制,来团结和凝聚他们,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作为时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我对政协组织在我国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作用、地位也有所了解,并一直着手调研,全面了解建立政协组织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因素。时任滨江区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士在省市全会、“两会”等各种场合也积极建议,致力于推动建立滨江区的政协组织。2009年,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文件中,提出“要适应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建立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工作委员会”。按照区委的意见,区委组织部随即代拟了建立滨江政协组织的相关请示报告。2011年12月29日,政协第九届杭州市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成立杭州高新区(滨江)政协工作委员会。同时,我被任命为区政协工委主任,成为一名“政协人”。

区政协工委作为杭州市政协的派出机构,工作上接受市政协和滨江区委的双重领导,不产生区级政协委员,不便完全履行地方政协职能。但我们坚持按照“打基础、建机制、探新路”的工作思路和职能要求,致力于服务高新区(滨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致力于探索基层政协工作新路子,在把握政协工作特点和规律、争取全社会对政协工作的重视支持、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等多个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积累了有益经验。比如,建立特聘联络员制度,加强与辖区市政协委员的联系,发挥他们在政协履职中的重要作用;探索选派民主监督员制度,向建设平台派驻民主监督小组等等。正是基于区政协工委两年来富有成效的工作,2013年5月,区委向杭州市委提交了高新区(滨江)政协工作委员会改建为滨江区政协委员会的请示。8月,中共杭州市委批复同意建立政协滨江区委员会。

区政协筹备是全区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区委专门成立了由区政协工委、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等部门和领导组成的政协杭州市滨江区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我被任命为筹委会主任。为高质量完成筹备工作,我带领筹备组专程前往与我区情况类似的湖州吴兴区、苏州姑苏区、四川巴中市、贵州毕节市等地学习考察,借鉴他们建立政协组织,开展政协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开拓视野,理清思路,丰富实际运作方式和举措;主动向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编委等上级部门汇报请示,争取支持;向兄弟政协讨教,力求合理设置和划分政协界别、选好政协委员。与此同时,结合滨江实际,向区委提交了筹备改建工作汇报,以及区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建议,为开好区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使我区政协起步规范,并突出自身特色奠定了基础。

2014年2月17日至20日,政协杭州市滨江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白马湖建国饭店召开,我当选为区政协主席,夏福志、毛进、余静漪三位同志当选为副主席。作为浙江省内最年轻的地方政协机构,滨江区政协委员会除了在领导班子设置和机构设置上与杭州市各城区政协略有不同外,在组织架构、委员构成、界别设置上都与其他城区同步。滨江区民主政治建设掀开崭新的一页。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2012年至2017年2月五年的滨江区政协工作实行的是“2+3”模式(即2年政协工委+3年政协委员会)。前两年我们的主要着力点是打基础、探新路;后三年,根据区委对政协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提出了“高起点、创特色、聚合力”的9个字总要求,并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制度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履职能力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真正展示基层政协的新形象。如,在履职重点上,坚持围绕助推产业发展发挥政协优势和作用,打造形成“高新政协”履职品牌。在履职手段上,坚持围绕提升履职科学化水平,形成融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为一体、综合运用各种履职方式的“系统性履职”模式。在委员组织方式上,坚持围绕激发委员“主动履职”活力目标,打破界别界限,支持委员联组跨界开展活动。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主持编撰《众创的力量》一书,讲好政协委员创新创业故事。这些具有滨江政协特有印记的创新之举多次在省政协《联谊报》上进行宣传报道。2016年11月,《人民政协报》专门刊发《杭州市滨江区政协围绕高新产业发展建言》一文,对区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做法给予肯定。在政协的五年,我一直在思考“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个命题,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撰写理论文章《新形势下加强政协履职能力建设之思考》《推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实践探索》,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把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职能性质定位突出出来,更好地发挥基层政协的作用。

2017年,我从区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下来,不再直接接触政协工作。但政协工作“协以求同、商以成事”的理念,以及在新时代推动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已经融入了我的心中,我为自己曾经是“政协人”而自豪。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文/图:沈孔良( 一届滨江区政协主席)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