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和人民政协丨斗室有“天地” “为民”无止境
发布时间:2020-12-08   杭州政协

时值深秋,一载又过大半。作为一名在基层“政协委员工作室”和“政协委员之家”值守和负责日常工作多年的“老委员”,回眸自己在参与人民政协事业工作中所经历和耳闻目睹的,特别是看到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的蓬勃发展,真是深有感触,欣喜多多。

如果要说自己在从事将近十年政协的界别小组联络员工作和三届基层委员的履职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或许就是我曾经主持过基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这一段经历与感受了。

在我担任上城区政协委员期间,2014年区政协全会后,得到上城区政协和我所在委员小组的支持,我走进了上城区羊血弄这一背街小巷里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屋,开始“坐镇”值守在这里,主持“湖滨政协委员工作室”和基层“政协委员之家”日常工作。当时,我已经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了十余年的民主党派机关工作岗位。恰逢此际,相关领导属意由我来此主持这处基层的委员工作室。能“退”而不“闲”,我是很乐于从命的。更何况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委员,也十分愿意在履职方面,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方面,能够再做点实事;乐意凭着对人民政协事业的一份真挚感情,更多地发挥一点自己作为老委员的余热。

作为一名委员,对于委员的“任期”,不应看成有“倒计时”;对于“履职”,不应考虑有“休止符”。在任期内,应该不忘初心,自始至终将“履职”作为“进行时”来对待。即使任期结束,也是不会淡忘人民政协事业的。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走进一处小巷,来到一方“斗室”,投入到基层的“政协委员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中来。

这个委员工作室地处街巷社区内,与居民群众接触甚密。作为一个履职的“有心人”,是完全有可能接触到基层更多的社情民意的,是可以更好地体现“履职为民”的,为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在主持这个委员工作室时,我深入到辖区居民当中,尤为方便。因此,我往往能够在较早时间,了解到一些百姓的意愿,倾听到群众的一些诉求,看到居民的一些难题,听闻到市民的一些评说 ……由此,我收集社情,就有了活水之源;我了解民意,就有了“晴雨”的风向标;我拟写信息,就有了不竭的素材。

我主持的委员工作室,并非“单打独斗”,而有“众志成城”的氛围。我们湖滨委员小组的黎洁等委员都是工作室的“常客”,也都是工作室众多“主人”中的一位。入驻该委员工作室以来,我先后报送了三百余件社情民意信息与情况专报。其中有的也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批示。在“峰会”前夕,我闻悉附近居民群众对当时附近几家农贸市场有关民生、涉及“菜篮子”方面的反映与意见后,就深入到城区40余家菜市场、水产品市场等,进一步了解情况。通过实地察看、认真走访、向有关部门核实等方式,我真切地掌握了实情,结合市委市政府峰会期间保障民生的决策,向区政协上报了《峰会前夕值得关注的两个涉及民生的问题》,有关部门采纳了其中的相关建议。此件作为重要社情民意专报,还得到时任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批示。由于这一阶段我在主持委员工作室所做的努力,后来还因此获得国际峰会杭州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峰会新闻宣传”方面的烫金大红《纪念证书》,这也让我备受鼓舞。

我在主持委员工作室的过程中,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事项。例如,在思鑫坊历史建筑整治保护中,我以工作室委员的身份,参加了专题民主协商会。在街道、社区的一些协商议事和民主监督活动中,作为工作室的常驻委员,我也会经常受邀参加,而且每次我都能够发出履职为民的中肯声音。我与“湖滨晴雨民情观察室”比邻而居。我作为基层委员,发挥自有优势,积极与其“跨界联动”,取得了基层民主的“共振”与“共赢”的效应,并得到了社会学专家等相关方面的肯定。我的一些舆情信息和建议,多次被市领导批示,有的还被评为市一级的“金点子奖”和“创意奖”。《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之后,还以“基层民主火起来”报道了我所在的委员工作室的一些情况与作用。

我在工作室的日常接待接访中,往往还能得悉群众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与难题。对此,我会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己所能,尽心倾力。有一次,所在辖区内的一位我市重要统战人士的遗孀来到我所在的工作室诉说其历经十余年未曾解决的生活难题。经过我几个月的积极奔走与努力促成,最终老人家的难题迎刃而解。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特地写信感谢属地的区政协组织,诚挚地赞扬政协工作能够向基层延伸,衷心地赞许基层委员履职能够为民办实事。

由此可见,我们基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履职为民”,确实是很有“天地”的;委员工作室落脚于基层,确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正因为我所在的小小工作室处于“前沿”的特点,有的省政协常委,还将工作室作为“基层委员工作室联系点”。我也通过这一渠道,为省一级的政协全会提供了涉及民生等方面的提案建议稿及素材近20件,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解决。让我备受鼓舞的是:各级政协和党派的领导也给了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实际的帮助;市、区两级政协的几位领导曾多次到我所主持的工作室视察指导;兄弟省市的一些政协委员也有组织地来此交流,共话履职的心得与经验,探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相关的话题。我本人也能够有机会在基层的委员工作室,以置身其间、亲历其中、亲力亲为地参与工作室日常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宣介杭州的政协工作如何向基层延伸、杭州的政协委员如何“接地气”履职为民。

身处基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经历,让我感到:“斗室”虽小,但是“履职”的天地大;虽然委员的任期是有时限的,但是“履职为民”的责任却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我将铭志不忘自己曾经担任过近十年政协组成部分——“界别”的联络员和曾经担任过三届基层政协委员时的初心,继续为人民政协的事业,不遗余力,努力践行。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郑凌(上城区湖滨政协委员工作室)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