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我有幸当选余杭市第七届政协委员,这委员一当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政协委员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政协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意见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可以交流碰撞,风采可以尽情展示。政协不仅给了我们充分的尊重,也给了我们服务群众的资源和平台。同时,我也在政协履职的二十多年中,收获了创业的春华秋实。
这段时间,看到许多委员在畅谈“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样子”,我也心生许多感慨。
近年来,政协工作不断守正创新,让我们感到欣喜。我感受最深的是,现在政协在好传统上又有了新气象。如“请你来协商”等政协履职品牌建设,让委员和党政领导面对面,共同协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委员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联系点的建设,让委员更能贴近群众直面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委员精准建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余杭区政协今年推出的提案办理项目化管理,由区政协领导带队把同类提案一起进行多轮协商办理后,提案的办理质量明显提高,一方面增强了委员的履职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了提案的办理实效。
去年,余杭区政协成立了委员会客室后,政协领导和政协委员济济一堂,像“老朋友”一样尽情地谈工作、谈生活、谈履职,极大地增强了委员的荣誉感和归宿感,让委员强烈感爱到政协就是一个“家”。今年区政协还将委员提案的主要内容和办理情况在《余杭晨报》上发布,不仅加大提案办理的监督力度,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政协很温暖,政协“好样子”。我在政协履职期间,历届政协领导在履职上帮助我、在事业上支持我、在成长上关心我,这是我本人真切的体会。这些关心和爱护,凝聚成我事业发展的力量、委员履职的动力。在政协的舞台上,我多次被评为优秀委员,撰写的提案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提案。二十多年来,我先后撰写提案26件、反映社情民意20件,这些提案和社情民意,在政协的支持下,在党政部门的努力下,都得到了解决。
当政协委员这些年,常有朋友对我说,“这件事情,你帮我们向政协反映一下。”我总是乐意为之。因为群众们眼中的政协,是一个高度关注民生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地方。正是因为受到政协好风气的影响,我当选政协委员以来,始终怀有一个“初心”,就是多关心关注老百姓的“身边小事”。前些年,我看到学生校服“形式单一、面料单薄”,在走访相关学校,征求部分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后,及时撰写了提案,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办理过程中,教育部门表示会根据实际,制作和设计能体现余杭精神风貌和特色的校服。另外,我撰写的《注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社情民意,也引起了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现在参加政协会议,提倡讲短话、说实情。我想,这也是政协应有的“新样子”。去年,针对余杭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难境,我就陈了“实情”,并建议政府拿出优化营商环境、全面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招”,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委员是荣誉、也是责任。新时代赋予政协委员新的使命任务。只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理念,认准努力方向,找准用力路径,才能更好地发力作为。去年,在政协的支持下,我成立了委员工作室,通过委员工作室这个平台倾听群众心声,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困难,这也是我们政协委员履职的初心所在吧。
20年很长也很短。政协委员的荣誉,值得我珍惜、感恩,也值得我为之加倍努力。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