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通道”开启!8位市政协委员现场回答大家关心的话题(上)
发布时间:2025-05-22   杭州政协

今日上午,杭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会前,“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8位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市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采访,现场回答大家关心的话题。

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促进科教人一体化发展

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讲席教授 程建军

微信图片_20250521135458.jpg

记者提问

近年来,杭州坚持创新驱动,向“新”而行,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优势。您是一位来自高校的政协委员,请您谈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

程建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重要支撑作用。

我在海外高校任教多年,发挥自身优势,在过去4年为西湖大学从国外引进近50位顶尖人才,为国家人才增量做出了贡献。在科研工作中,我也坚持原创性、颠覆性科研理念,我们课题组研发的肿瘤体内标记和点击化学靶向的生物技术,是世界上唯一一款无需抗体和体内抗原即可实现癌症靶向治疗的新技术,即将进入临床试验。一旦成功,将为占大约70%的无法靶向治疗的肿瘤病患带来靶向治疗的新手段,这也将会是我国独立开发的,世界领先的创新药物和生物技术。

西湖大学像我这样的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统筹部署的教授还有很多,我们的专利转化率和人均高科技企业的创建效率已经远超国内高校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世界顶尖高校水平,以实际行动推动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也多次提出或参与提出关于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政协提案。同时,也依托委员会客厅、积极参与政协履职活动,提出“打造AI+医疗千亿级赛道”等建议,助力抢占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

近年来,杭州涌现了包括“六小龙”在内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成就引人瞩目;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点,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杭州加速集聚,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我们这座城市。作为一名新杭州人,我也会为建设杭州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彰显界别特色 推动文化出圈出彩

市政协文艺界别委员,西泠印社集团交流合作部部长、西泠印社美术馆执行馆长 彭晓东

微信图片_20250521135553.jpg

记者提问

近年来,杭州持续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西泠印社是中国文化胜地,您作为市政协文艺界别委员和西泠印社美术馆负责人,是如何助力杭州文化建设发展,更好推动文化惠民的?

彭晓东:科技强国力,文化兴国运。作为一名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政协委员,如何传承好弘扬好杭州的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这些年,我走遍杭州大大小小的文化空间,挖掘每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宝藏”,先后提交了关于德寿宫、“印”文化传承等11个提案。如今,地铁站里的金石篆刻,街巷间的印章元素,让“杭州印”从提案设想化为现实,成为流动的城市文化名片。

这些年,我以西泠印社美术馆为平台,以文化为纽带,精心策划百余场惠民活动,有重现宋韵风雅的文化展演,有凝聚爱心的艺术雅集,还有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学实践……通过这些活动,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广阔的城乡天地。我们知道,文化的力量,像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却能蓬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也知道,这些年,杭州的文化、文艺作品出圈出彩,如以沉浸式实景演出,让千年宋韵在光影交织中苏醒的《今夕共西溪》;从一纸小说,生长为影视、舞台剧、音乐节等全产业链IP的《盗墓笔记》……这些爆款佳作生动诠释了:当传统文化邂逅时代创新,便能释放出推动城市发展的磅礴力量。

文化有多厚重,城市就有多美好。我们将紧跟时代潮流,坚持文化为民,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策划更有烟火气的惠民活动,培育更多现象级文化IP。让文化的芬芳浸润杭城每一寸土地,滋养每一颗奋斗的心灵。愿杭城百姓的精神富足、生活幸福,愿超大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味。

“医”路同行 履职为民

市政协共青体界别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网络医学中心主任葛芳民

微信图片_20250521135609.jpg

记者提问

共同富裕,健康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杭州是“数字之城”,您作为数智医疗服务方面的专家,能否谈谈在推动医疗服务更智能高效、更惠民利民方面有哪些创新应用和成效?

葛芳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承重墙”,共同富裕,健康先行。一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以群众所急所盼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病有良医”“老有康养”等民生工程,杭州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8年入选“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杭州是幸福之城,也是“数智之城”。在这里,“数智”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标签,更是解码幸福生活的密钥。比如,创新推出健康大脑、智慧医院、无人机送血等数字化医疗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将优质医疗资源“链接”到农村社区,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作为一名从事数智医疗行业的政协委员,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新质生产力”织密“健康守护网”。例如,空中穿梭的无人机可以成为“药品快递员”,在城市楼宇与乡村田间架起“空中生命线”。为此,我在实践和调研基础上,提交了关于推动低空医疗物品配送网络建设的提案,又会同两位委员,将提案转化成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全国政协并得到了采用。

面对银发浪潮,老人们最期盼的是“医生就在身边”。为此,我们从老年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数智医养新模式,依托互联网医院第一时间建起“养老院门口的浙大二院”,把“专家号”送到老年人的周边、身边、床边,使远程会诊、云端门诊、双向转诊等多形式线上服务“齐上阵”,搭配贴心的互联网医院“长辈版”服务界面,让老年人感到更便利,让城市更加有温度。我也在提交关于“互联网医院+养老院”数智医养的提案,为杭州推进“老有康养”建言献策。

数智医疗“小切口”,民生幸福“大文章”。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为数智医疗“加码提速”,让杭州这座城市既有领跑时代的“硬核科技”,更有暖到心坎的“民生温度”,成为健康打底、幸福满格、共同富裕的样板之城!

做深特色产业 助推乡村共富

市政协农林界别委员、杭州临平塘栖枇杷行业协会会长张国顺

微信图片_20250521135506.jpg

记者提问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你是来自乡村一线的政协委员,您对发展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有什么样的体会?

张国顺:产业旺,乡村兴,产业是富民强村的基础。

这段时间正是塘栖枇杷挂满枝头的时节。在我们临平区,一颗小小的枇杷可以为每户增收近万元,既是鲜甜的“黄金果”,也是百姓的“致富果”。

这颗枇杷也只是杭州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跟临平塘栖一样,全市各地乡村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高招。

作为深耕农业一线的政协委员,我深刻感受到农村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了。农民在“卖农产品”的同时,还能“卖风景”、“卖生态”、“卖情绪价值”,在让更多人遇见美好乡村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

我深刻感受到农村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了。一批批有知识、有情怀、有闯劲的年轻人来到乡村扎根,成为“新农人”,他们在乡村共富的舞台上展现身手、施展才华。在他们的带动下,农业成为有了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了有吸引力的职业。

我亲身感受到这些变化,作为乡村产业的参与者。我将发挥自己经营大型农场以及担任行业协会会长的优势,积极引导塘栖枇杷种植的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和品质提升,推动枇杷向花茶、养生膏方、风味饮料等多种产品形态发展,带领农户把“小特产”发展为“大产业”。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也将当好乡村产业的助推者。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托政协“智汇乡村”委员工作室等履职平台,反映群众呼声,协调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服务农业、支持农村,共同做好富民强村这篇大文章。

乡村是希望的田野,也是成就梦想的舞台。乡村振兴的路会越走越宽广,乡村共富的图景将无限美好。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图 朱旭洁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