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一片树叶的“以文化之”——《茶文化的知与行》③
发布时间:2023-02-10   杭州政协

二、茶文化的构成

茶文化的构成,有学者认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茶叶所固有的物质被人认识;二是人赋予茶叶的文化(明)(点击蓝字查看)。

3

全社会共同参与创造茶文化

世上许多事物的发展大都是“始于古初草民,着于今世雅士”的轨迹,文人雅士形成的优秀的“精英文化”传之社会,一旦被社会所认识就会仿效成风,如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市井层的茶馆、乡间的茶俗、僧侣的茶禅、隐逸人士的茶趣等等,茶与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人士的人文历史、生产环境、乡土人情及生活习俗相融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出一方茶文化”,构成了包括种植方法、加工技艺、饮用习俗、享受方式、科技赋能等内容的“大众的茶文化”。

明代朱元璋推广散茶泡饮,不仅方便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饮品茶,客观上也对制茶工(技)艺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不仅绿茶有色、香、味、形等丰富性要求,而且随着制茶工艺及饮品茶习俗的进步,创造出寒、凉、温、平等茶性各异的红茶、黄茶与乌龙、黑茶及白茶等茶类品种。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的改进创新实质上体现了中国茶具有文化性的特征,这样的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是世界上以机器化生产的工业品茶无法比拟的。

所以,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了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批示中指出,“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

独特的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文化性,不仅使中国人喜欢茶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也喜爱中国茶。因此茶叶的利用功能越来越丰富多彩,茶产业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使茶叶这片树叶不仅可成为民生,也可成为习俗、情趣、风雅、媒介、养生修身,总之可成为想利用人群的载体。

茶叶演化成“茶”,茶的故事多了,茶字也就成为一个多义词。“种茶去”是指茶树的栽培种植;“采茶去”是指被子植物类的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科茶树上的芽和嫩叶;“做茶去”是指茶叶的制作加工;“喝茶去”是指用上述茶树的芽和嫩叶泡制的茶汤;“茶产品”是指有茶叶元素(包括茶叶中提取的化合物)的加工产品(可吃、可用、可赏等);“客来敬茶”是指礼仪;“以茶会友”、“以茶传情”是媒介;“茶健康”是药理和养生;“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民俗;“琴棋书画诗酒茶”是风雅;“茶休闲”是放松自己身心的一种闲适情趣。

“茶道”是一种把茶作为珍贵高尚的饮品,对人进行礼法教化,道德修养及修身养性的手段和仪式(吴觉农说茶道是“把茶视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教授说:“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茶艺”,本来是泡茶和饮茶的一种优雅技巧,现在已发展成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服饰、熏香、花艺、茶具(瓷艺、陶艺等)、心态与行为规范和环境等相结合的综合技艺,茶艺是行为和心态美育的复合体。因为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是人对世界事物的一种精神化的方式,审美形态是一种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崇拜高尚与时尚的一种特殊形态,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能懂得审美、会审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古人说“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可感受到的意识形态或自律规范,器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如环境、器具、技艺等。所以,真正的茶艺实际上是一种高尚又时尚的事茶活动。

“事茶”是从事茶产品、茶行业和茶事活动的一种行为。现在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简称为“三茶”,甚至连没有茶元素的果、花、药、糖、奶等食饮也可称之为果茶、花茶、药茶、糖茶、奶茶等。茶成为汤饮的一个代名字,茶的“百搭”之和,成为既可物质享用、又可精神享受的一种能美其所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的“和合”产品。

茶能誉满世界,不仅能给世界各国人民带去诸多情趣,也如2002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所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味香馥、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和交流,茶是最好的中介。”

以上所述的这一切印证了一句名言:“文化即人化”。茶就是因人由一片树叶被人认识为茶叶,而茶叶演化成茶,又由茶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的复合体就称之为“茶文化”。如同许嘉璐先生所概括:“茶文化之所以有顺天遂人的特性,一靠中华民族对其生长规律的认知和联想,二靠人们对茶性及其与人体关系的深入了解和体悟。”

由此可见,中华各民族人民发现、利用、感受、探索、需求、创新等不断物化、人化茶叶的社会活动过程,就是中华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对茶叶的深化利用也会不断进步发展,从而茶文化和茶产业也会不断发展丰富。

4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品质需要茶

一片茶叶能“以文化之”,被人类接受、全社会参与,人民之喜爱,根本在于茶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愉悦、精神价值、社交传媒等需求并和谐社会等功能。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划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此理论创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叶,以后他又丰富细化为七种需求层次划分,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

这五种需求论(或七种需求论)的由低到高,充满着必然性与偶然性,它们并不是单一的层层递进,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现实关系,五种需求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而只是人们根据后天赋予的条件和环境产生的,这个需求论像个五级或七级宝塔,生理需求是做人的最基本需求,食、衣、住、性是塔基,安全需求包括劳动安全、生活安全、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等为第二级,社交需求、归属、亲情、友情、爱情、交往为第三级,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为第四级,自我实现需求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公正度、个人的各种能力都发挥到了最大的程度,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期盼的人并服务于别人。这是宝塔的最高需求层次,宝塔尖。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现在有人把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转化为人生的三个层次的快乐需求:初级(肉身)快乐需求,中级(精神)快乐需求,高级(灵魂)快乐需求。肉身快乐是人生理、安全性的快乐,如保、暖、住、健康、物质、基本保障、稳定、欲等,这是人的最基础的需求。中级(精神)快乐,是通过社交、自尊获得亲情、友情、爱情的感受,琴、棋、书、画、诗、歌、词、酒、茶等获得美的欣赏,游走天下、人际交往、自性庄严也被别人认同和尊重、有归属感等等;高级(灵魂)快乐,是通过信仰、理想、奉献、自我实现、让他人因你而存在的快乐。

中国古人把意识称为“心”、“心安则强大”,灵魂的本质是力量。而这三种快乐需求也不是单一递进关系,也是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人可以成为综合这三种快乐需求的复合体,但要根据不同人群追求快乐的条件、环境、时空而论的。

茶,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世界共享并还可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的创造力不断延伸开发惠及人民美好生活品质的产品,就是因为茶具有满足人的五大需求或三大快乐需求的潜质。

如种茶、制茶、卖茶及事茶活动作为谋生者能够解决饱、暖、住、行、欲的基本条件,生计有着落、生活有保障就安定,饮茶有利于健康,从茶叶中提取对人健康、保健甚至生命有益的无机化合物制造出相关茶的衍生产品,能让人实现现代版的肉体快乐需求;品茶、茶艺、茶健康、茶休闲、以茶会友、以茶兴文,与琴棋书画、诗歌词赋、酒茶香花、艺术、道器结合让人陶冶情操、欣赏美育、扩大交往,不仅有格调、有品位,自性庄严、被人尊重、自己有归属感,这是人精神快乐需求;更有其者,以茶为事业,修行自己、孜孜不倦、不计名利、淡泊人生,倾其毕生为茶文化传播而尽心,为茶产业发展而操劳,为茶科技进步而创新,为茶农致富而欣慰,为民造福为己任,为民族振兴而鼓舞,这是人生最高的自我实现的快乐需求。

只要潜心于茶,精心体研,细细品味,无论是谁,都能从茶中品出各自之味、品出各自人生的快乐需求,这就是茶能受人喜爱的秘笈。

我们可以看到,在茶文化的构成过程中,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茶文化对人生启示的精神意义,我认为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茶的“上善若水”的“无我”精神。茶是在满足人类各群体的各种需求过程中,默默“无我”地奉献自己而实现其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是“茶味进口苦,但苦不留口”。只要去细细品,“苦尽甘来”的回味状态,实际也是人生的状态。人生过程难免会遭遇艰辛困苦,但只要能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会获得“苦尽甘来”的成功。

三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淡定、坦然、豁达心态。喝茶就是两个基本动作,把茶杯“拿起”、“放下”,这两个自然动作,是在舍得花备茶、烧水、净具、暖杯、温茶、冲泡、品位等功(工)夫基础上才产生的淡定、坦然、豁达的心态。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对人生各阶段设定的各种目标,敢干不遗余力地去努力争取,叫做“拿得起”,当在各种主客观因素条件下,一时不能实现原定目标时,能不纠结地淡定、坦然、豁达地“放下”,修正自己、重新启航,这样就会有“舍”才有“得”。

综上所述,一片茶叶能演化成茶,茶“以文化之”为茶文化关键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茶产业发展、茶科技赋能关键也是人的创造力,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实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统筹谋划这篇大文章,就应依靠人才,立足于茶(或茶叶),面向社会大众美好生活品质需求,坚持茶文化引领、茶科技创新,坚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的前景一定会更好。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文 孙忠焕(杭州市原市长,九届杭州市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