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在桐庐这里,有不能消失的红色遗址......
发布时间:2023-04-28   桐庐政协

一缕乡愁

桐庐古建筑文化基因解码

建筑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记忆与憧憬、幸福与悲伤、过去和未来……都可以通过建筑记载、联系起来。

“让古建筑活起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围绕这一目标,县政协会同县文广旅体局等相关单位开展古建筑、乡土特色建筑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建立桐庐县古建筑、乡土特色建筑名录资料库,确定百幢建筑为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对象。

每一幢古建筑都蕴含着桐庐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着桐庐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巨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建筑,感知背后的人世沉浮。

b4df662c5a31f351e0d8635f618626f2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抗日先遣队五十五团指挥部旧址

5d15c2b8a70121fb318980c7e5499fd0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分水镇百岁坊村百联自然村,有一幢建于清末的二层木结构老屋,老屋两边是青砖筑成的隔火墙,屋前有一个小院子,有围墙与外界隔离;小院子里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天井,天井用小卵石铺垫。

老屋坐北朝南,宽11.75米,屋与小院进深10.5米,屋深6.4米,三间两弄,两旁弄间较宽,青砖墙体20厘米厚。屋体全为木结构,有柱18根、牛腿6只,楼上前面三只大开窗有十八扇窗门,隔间全用杉木板;楼下三间,各有十二扇排门,加两边弄间有门窗,屋檐下有出檐板,青瓦盖顶,简朴古韵。此屋为当时该村财主何一文(抗战期间曾任淳安县警察局局长)祖居。

1934年11月,红军抗日先遣队在百岁坊村驻扎近十天,就暂住在此屋,为红军临时指挥部。

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减轻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派出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11月29日,红十九师在师长寻淮洲的带领下,以战斗力最强的五十五团为前卫,从淳安梅口出发,过岔口,翻探汉岭,东向袭击分水。上午10时许,红军大部队抵达合村,侦察连和五十五团先行出发,经百岁坊、富家、砖山、南堡,沿天目溪西岸直奔分水。下午2点左右,部队在离分水不到三华里的山脚与刚渡过天目溪的 国民党王耀武部前卫第二团的侦察队及第一营相遇,双方发生激烈战斗。由于敌情不清,地形不利,红军除留小部分在南堡以北的一带高地阻击敌人外,其余由原路撤回与大部队会合。在先头部队与敌遭遇激战时,红军大部队已到达百岁坊,指挥部设在何一文家。

11月30日上午9时许,敌前卫第二团先头部队在盘龙山遭到红军的阻击后仓皇退居富家。王耀武部获悉红军还在百岁坊,并发现富家以南的金紫山一带也有少量红军防守,于是令其前卫第二营步兵一个连和侦察队占领金紫山,以第三营步兵一个连占领富家以北的太子山,以第一营步兵一个连和炮兵一个排占领老坞前山一带 高地。 

下午2时左右,雨幕笼罩了大地和山峦,盘踞在金紫山的国民党前卫第二营第五连凭借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向坚守的红军小部队发动猛烈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指战员接连打退敌人四五次冲锋,双方肉搏数次。 

傍晚,红军分三路全线出击:中间一路配合金紫山红军,组织正面进攻;左翼沿后溪溪岸越过余家畈向富家左侧迂回;右翼横穿金紫山上首鹁鸪坞,从老坞村出来,形成对敌的包围。同时派部队登上金紫山对面的凤凰山制高点,以压制敌人的火力。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红军摧垮了笔架山和大墓山的敌人防线,并以金紫山、笔架山、大墓山、老坞村为一线相逼,敌人以太子山、铁帽山、富家防线和老坞前山为据点死守,双方形成对峙。战斗持续到深夜,红军因敌情和战略关系向皖南转移。战斗中,谢良贵等15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a55859274c6e2d4d758a5b524ef7e4d1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何一文系百岁坊村大户,住宅宽敞,可容几百号人居住,土地改革后,住房分给贫农居住,后相继拆旧造新,目前留下的只是其中的一处。2011年,政府投资20 万元,重新修缮。

来源:桐庐政协    作者:    编辑:黄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