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政协合力唱好“双城记”
8月13日,合力唱好杭甬“双城记”政协协商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会上,三地政协相关专委会、委员专家围绕“携手推进杭甬种业更高质量发展”“协同建设现代纺织与时尚服装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推动杭甬城际列车便捷便民”“持续深化浙东运河文旅资源发掘利用和融合发展”4个专题作交流发言。现将“持续深化浙东运河文旅资源发掘利用和融合发展”专题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浙东运河示意图
严辉
宁波市政协委员、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长
代表宁波市政协文史委作主旨发言
建立协同机制 推动文化共享
共绘浙东运河新图景
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水路交通系统;大运河浙东段,是大运河整体终点、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进一步深化浙东运河沿线合作,强化大运河浙东段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利用,是唱好杭甬“双城记”的必然要求。建议:
深化浙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合作机制。强化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协同机制,建立定期会商和联络员制度。扩大在重点点位的保护利用、运河水质污染治理、非遗项目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协作广度。
建立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城市联盟。推动运河遗产的活化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组建专家团队,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共同推进浙东运河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利用。建立浙东运河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利用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原真性、稀缺性、独特性的运河实景,吸引年轻群体。
联动推进浙东运河文化惠民,在公共服务中实现“共享”,增加“文旅一卡通”便利共享内容,在运河文艺成果上实现“共享”,通过共同创作运河剧目、运河非遗传承与展演等措施,推动运河文旅品牌共塑。
王宏伟
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西泠印社党委副书记、西泠印社社委会副主任
代表杭州市政协文史委作主旨发言
持续深化浙东运河文旅资源
发掘利用和融合发展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2500多年文化积淀。深入挖掘浙东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带,有利于共塑文旅品牌,提升杭甬的文旅吸引力与竞争力。
建议进一步以浙东运河为纽带推动杭甬两地交流融合,积极发挥浙东运河文旅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明确浙东运河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推出浙东运河主题精品游线,打造杭甬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夯实运营推广体制机制,树立杭甬运河旅游新标杆,注重与绍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动发展,共同打响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确立浙东运河文旅融合的“指向灯”。以“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标杆地,浙东运河与世界运河文明对话地,杭甬双城合作交流金纽带”为浙东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定位,谋划“三区六点 特色百景”空间格局,建立杭绍甬三城市工作联盟,引入社会资本支持浙东运河文旅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
明确浙东运河文旅融合的“执行谱”。打造品牌IP,设计系列品牌产品和节事活动,定期举办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论坛。推动“浙东运河+研学/高科技/烟火气/非遗”等多业态融合创新。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浙东运河“杭甬文旅双城记”宣传推广力度,建立数智文旅平台,实现杭甬两地及浙东运河沿线文旅数据的互联互通。
张亮
宁波市政协智库成员、宁波博物院院长
挖掘宁波河、海、港、城一体化发展特色
谋划建设河海博物馆
当前,宁波正在谋划建设河海博物馆,建议采取差异化的展示策略,与杭州、绍兴的运河博物馆形成错位和补充,凸显出、展示好海洋性视角下宁波及浙东运河独特的历史和价值特征。
河海港城,展示框架的差异化。以宁波港这个运河港、海港合二为一的核心枢纽港口为基点,拓展至宁波因港设城、港城合一的独特的发展历史、建设历史和城市文化。
向海而生,展示内容的差异化。现有的大运河主题馆,大多注重展示内河运输的职能。而大运河(宁波段)的主要职能则是河海联运,应将大运河(宁波段)的海洋特性及其成因、历史、文化等集中展示出来,彰显宁波段的独特性。
串珠成链,展示体系的差异化。大运河(宁波段)沿线分布着众多的水工设施、运河聚落、贸易仓储遗址等,应串珠成链将分散的遗存通过内在逻辑串联起来,形成规模化展示效应。
数字技术,展示手段的差异化。借助数字化手段,为观众提供文化遗产的丰富信息和沉浸式体验。
朱卫东
余姚市政协副主席
梳理运河的文化、水利等多重价值
讲好从“五千年到八千年”的故事
近年来,余姚在加强运河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运河的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等多重价值,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建议:
加强运河水利防护,守护民生需求。建议从浙东运河流域全盘角度加强省级、市级层面的统筹规划,确保运河流域整体防洪排涝格局合理、协调、统一。
推进群众创业增收,赋能共富共美。谋划运河文化的现实利用,如在沿线培育运河艺市等网红打卡点。推动文旅引流,如全线打造既具浙东、余姚风范又点亮古镇特色的运河风情文明线,实现运河两岸共富共美。
构建城市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如宁波和杭州成立河姆渡—良渚文明合作机制,广泛开展遗存保护、文化研究、旅游精品线路设计等方面的合作,讲好从“五千年到八千年”的故事。
打造运河文化高地。建议成立浙东运河专家组,研究各市差异性、突破性发展路径,为文旅开发提供文化支撑。
楼毅生
杭州市文史馆馆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浙东运河的历史文化意义
浙东运河兴起于何时,已难稽考,只有绍兴到曹娥的一段,早见于汉代人的记载,即《越绝书》上的“山阴故水道”,学者考证当在春秋时代已有,这是现存的最早记载。
两晋之际又开凿绍兴到萧山西兴的一段河道,到了南朝时,浙东运河已成为一条重要的航道。隋代开通大运河,浙东运河成为从浙东到全国乃至海外的重要交通航道。唐宋时代,河道和沿河堰坝设备不断改进。到了南宋,这条运河成为富庶的绍兴府、明州和浙东许多地区沟通都城的要道。明代浙东运河成为“浙东四府(宁、绍、台、温)之人,往来会城及两京各省”的交通要道。
浙东运河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杭州在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中成为连接陆、海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纵观历史上的浙东运河,绵延二千余年,串联了杭州、绍兴、宁波三个历史文化名城,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可以打造成诗路、文路、商路、名人之路等等。
周新华
杭州市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打造浙东运河博物馆群
复原“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路
这条长200余公里的运河流经杭州、绍兴、宁波三个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浙东唐诗之路”美称,流经之地亦成为史迹邈远的文明热土,不惟名胜卓绝古迹甚多,也是学术绵延名人辈出之地。要赓续历史文脉,深入发掘浙东运河的文化积淀,实现文旅联动发展。
打造浙东运河博物馆群。建议在浙东运河起点滨江西兴,筹建一个规模较大的“浙东运河起点展示馆”,同时在宁波的浙东运河入海口,筹建一个浙东运河入海口展示馆,并与已建成的绍兴浙东运河博物馆形成联动效应,打造成一个浙东运河博物馆群。
推进运河文化活态传承。浙东运河沿线古城、古镇、古迹众多,静态展示之外,还可做好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复原“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路。“浙东唐诗之路”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留下不计其数的精美诗句。可以有针对性地复原唐代诗人的旅游路线,推出新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路线产品,以高品味、新内涵吸引对诗和远方充满憧憬的现代人们。
梁应杰
杭州市政协委员、都市快报融媒体中心主任
用好唐诗这张王牌
按下浙东运河文旅融合的“快进键”
在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前后勾连了451位唐代诗人,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浙东唐诗之路既是山水旅居之路、诗歌创作之路,也是思想传播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的起点,就是浙东运河。建议充分利用好唐诗这张王牌,按下浙东运河文旅融合的“快进键”。
系统梳理与浙东运河相关的唐诗,开发“唐诗运河游”的主题旅游、研学线路。每年举办浙东唐诗文化节,通过诗歌比赛、主题展览、文化演出等活动,提升浙东运河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以贺知章为核心,挖掘和打造有辨识度的诗人IP,围绕IP开发国潮产品、文创手办、动漫影视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态。进一步做好唐诗资源的活化利用,以第一与第三产业为切口,结合现有的展会、论坛等活动,让诗词文化成为润滑剂,持续活跃浙东经济交流。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