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协办调研文章《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面临困境及难题破解》获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批示肯定,现将全文分享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人才作为人才队伍谱系的重要组成,是我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省委省政府对现代“新农人”培育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明确要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样板。在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的指导下,建德市委市政府着力探索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建德市政协积极助力主动作为。
01
问题剖析:县级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困境
就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一课题浙江省委党校组建课题组,深入建德、临安、安吉等县一级地区开展调研后,发现建德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和探索极具典型性。在省委党校课题组的指导下,建德市政协会同建德市委组织部(人才办)根据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深入全面调研,通过委员走访、社情民意收集、委员建议、“三位一体”平台等渠道,发现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过程中的面临一些困境。
1.乡村人才招引视野受限,乡村IP直播流量向人才增量转化不够。当前,乡村人才招引主要局限于线下赛会引才或赴部分高校开展政策宣讲吸引大学生返乡。调研中,不少乡镇负责人反映,当前乡村IP直播流量给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这种流量思维还未能引入乡村人才招引环节,如何把乡村直播与招才引智有效结合成为当前拓展乡村引才新视野新渠道亟需突破的重点。
2.乡村经营性人才普遍短缺,人才素养能力与乡村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现代农业生产已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转为更加关注质的需求。然而,目前留在村里的农户大多没有进行过现代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服务高品质乡村文旅开发的能力更是不足。调研中,一些农创客人才和乡镇负责人反映,受制于培训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当前培训内容多聚焦于政策讲解和宏观性、综合性的措施和经验交流等,培训效果欠佳,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脱节。
3.乡村人才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乡村发展环境对人才创业创富保障力不强。目前,乡村在留才方面仍然缺乏长远规划,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往往无法解决人才关心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以及创业融资等问题。让青年人望而却步。调研中,不少青年农创客人才反映,当前农业创业普遍面临收益周期较长、融资渠道单一的挑战,亟需健全乡村农创服务体系。
4.人才与村集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头雁”领富带动全村共富的内生动力不足。目前许多村级经济组织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经营收入,人才个体的发展和村级经济的发展之间缺乏有效联结。调研发现,农创客人才与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以订单农业为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较为紧密的联结机制占比较小。此外,一些农户也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与农创客人才合作的意愿度不高,人才带富作用发挥还十分有限。
02
破题策略:建德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作出了重要部署。建德市委市政府抓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这一牛鼻子,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建德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议政性会议、课题调研、提案办理、社情民意信息办理等方式,协商研究出台乡村振兴过程中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留才等方面的政策,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推进。
1.数字赋能开拓人才资源配置新空间,乡村引才从一域一地走向全域全国。建德积极发展乡村直播引才、云带岗等人才招引新模式,创新推出“网络直播引才”机制,有效破解山区县乡村引才渠道单一、地域受限等现实难题。例如建德与无忧传媒等数字平台合作推出“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计划,将16个村300余幢乡村农房、460宗集体资产直播上网引才,活动仅用3个月时间,就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300余个人才团队报名洽谈,最终签约整村运营团队16个,分区块运营团队21个,协议投资金额达20余亿元。
2.运营前置打通“两山”转化新路径,乡村聚才从一马当先走向万马奔腾。运营前置不仅要将乡村的产业规划、资源盘活谋在前头,更在于人的作用发挥。在建德已签约入驻的16名乡村梦想家就是乡村运营的操盘好手,如梅城镇千鹤村整村运营负责人不仅将自己融入本地与村民打成一片,还引荐团队成员将党员关系从杭州转至千鹤村兼任副书记参与乡村治理,成功招募2名青年创客入村创业,230余名大学生入驻千鹤开展艺术创作,青创人才集聚效应正在这里持续显现。此外,建德农创客的自发裂变效应也开始发挥作用,青年农创客总数已累计突破3000人,近三年年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3.系统整合打造人才创业创新新场景,乡村服务从单一便捷走向综合赋能。建德在打造乡创生态上聚焦高品质、集成性、数字化,构建乡村创业全周期服务体系。例如被誉为“中国草莓之乡”的杨村桥镇瞄准“莓”创客群体,开发“数智草莓”平台,打造莓好管家、莓好服务、莓好产品、莓好基地、莓好品牌、莓好共富等六大场景,为“莓”创客提供包括种植技术指导、市场对接、购销服务、优农政策办理在内的管家式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已服务“莓”创客1.45万人次,服务办事流程简化和效率提升70%以上,助力草莓经济效益提升30%以上。
4.利益共享激发乡村产才融合新动能,共同富裕从党建领富走向各方创富。建德积极探索建立强村公司利益联结共富机制,推动各村资源、资产、资金的整合利用。例如莲花镇迭代“戴农富”3.0模式,采用“镇+公司+村+农户”的“1+1+6+X”模式,6个村全部入股“戴农富”公司,全镇72名低收入农户纳入用工范畴,新开发订单农业、农博园、洗衣房等强村富民产业。2023年,实现经营收入160万元,为村级集体增收64万元的同时,带动16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创收3.13万元,乡村创富的潜力日益彰显。
03
经验启示:县级基层政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理性思考
当前,县级基层政协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党政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政协智慧就汇聚到哪里”。近年来,建德市委市政府着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工作,本届建德市政协深度参与其中,有6个政协常委会课题、3次请你来协商活动、7个提案、8次议政性会议、11篇社情民意信息和16个大会建议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工作纵深推进。
1.突出需求导向,打造差异化的乡村人才引育矩阵。当前全省各地乡村发展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在乡村人才引育过程中紧扣本地重点产业需求,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乡村人才矩阵。一是聚焦当地乡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强链补链需求,出台乡村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明确乡村人才分类标准和引育目标。二是针对乡村治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特征,联动政产教等多元主体开发特色化培养支持计划。三是健全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基层农民田间学堂“四位一体”现代化培训体系,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
2.强化数字赋能,发挥平台对人才资源的整合作用。乡村人才招引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高流量和广泛影响力,有效整合各类乡村人才资源。一是全方位联动头部数字平台,打造实时交互、沉浸体验的数字引才空间,形成特色化乡村引才IP,塑造乡村引才品牌。二是加强乡村人才数据平台建设,绘制乡村人才技能图谱,为乡村人才的分类管理和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三是注重对乡村人才流动数据的开发和分析,深化乡村人才发展规律研究,为乡村人才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坚持系统思维,全面升级乡村创业创新增值服务。乡村创业创新环境优化应以增强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更多优质服务资源向乡村开放、发展要素向乡村集聚。一是加强乡村创业创新服务供给的集成性,可借鉴建德经验,瞄准乡村创业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技术指导、孵化资源、市场对接等方面需求,打造面向乡创企业的全周期服务场景。二是加强城乡服务资源对接的协同性。深化“浙里人才之家”建设,打造城乡融通的人才企业服务平台,推动更多城市便民惠企服务向乡村下沉。三是拓展乡村创新创业服务范围的普惠性。聚焦乡村人才普遍关注的创业、居住、教育等高频需求,打造乡村人才资源开发、引进、流动、配置全链条一站集成服务。
4.立足融通发展,激发乡村人才创富带富内生动力。激发乡村头雁人才创富带富积极性关键在于构建人才企业与中小农户之间的融通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一是引导乡村人才领军企业与中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融通发展模式,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二是推进农创领军企业与中小农创企业依托数字平台实现资金、技术、数据等在线共享、实时对接。三是拓展“租金+股金+薪金”的增收致富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户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通过协商或者评估折价后,以投资人身份入股,提高农户在乡村创业创新中的受益度。
课题组成员:胡青、李林山、张雪军
执笔人:胡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
本成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平台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23BGL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