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格里拉
2010年10月26日 15:06:59 星期二

蒋世承

(四)

德钦县 德钦,藏语,意为极乐太平。考古发掘表明,先秦以来,这里的土著与我国西北、西南各兄弟民族已有着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进入公元8世纪,归吐蕃王朝神川都督府统辖。公元18世纪,清王朝雍正、乾隆年间,这里称阿墩子。属维西厅丽江府治辖。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参照当地“德钦林”喇嘛寺,更名德钦,设治局。1952年,改称德钦县。1957年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至今。全县自西向东,有南北走向依次相间排列的怒山山脉,澜沧江、云岭山脉、金沙江,构成两山夹一江或两江夹一山的纵谷地貌。地形东西窄,南北长,重峦叠嶂,沟壑交错,坡陡谷深,雪峰林立。这里已是闻名中外的横断山“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了。

横断山是我国地理骨架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地理单元。解放后,经我国地理学家多年艰苦跋涉考察,认定横断山区由7列近乎平行、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从西向东依次为:

伯舒拉岭(西藏)——高黎贡山(云南),他念他翁山(西藏)——怒山(云南),芒康山或称宁静山(西藏)——云岭(云南),沙鲁里山(四川),大雪山或称贡嘎山(四川),邛崃山(四川),岷山(四川)。

两山之间流淌着的大江大河依次为: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南北走向,高山和峡谷相间;岭谷起伏,高差悬殊在千米以上;严重地阻断了东西横向间的交通,于是被称为横断山区。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段,恰好就在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边紧挨着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境内。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三江并流”就在这里。“三江”是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它们相“并”,东西方向最窄的间距仅60公里,岭谷高差在2500米以上,谷坡坡度往往超过30度,这在世界地理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就座落在怒山山脉的起首,正对着澜沧江东岸飞来寺前的小平坝。那里就成了“三江并流”风景区中最主要的景点所在。

德钦县城:升平镇。唐称聿赍城,清称阿墩子。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地方官夏胡卸任时,立“德钦碑”。文中改称此镇为“升平”,以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之意,延用至今。升平镇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少有平地,是云南省最北端的一个城镇,海拔3400米。

一妻多夫 回过头来,再叙我在德钦车站就餐过程和余主任交谈中的一个话题。

我问:“德钦县的藏胞占人口总数的80%,就民风民俗而言,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余主任不加思索地回答:“那要数‘一妻多夫’的婚姻状态了。”“有这等事!”“确实如此。例如在梅里雪山脚下有一个叫雾浓顶村的,全村20户人家,其中8户是几个兄弟合娶一个妻子,最多一家4兄弟合娶一位夫人。一般来说,长兄先娶,弟弟成年后加入到‘丈夫’的行列中来。”我不禁追问了一句:“怎么会形成这样的婚姻状态?”“据学者们分析,认为与横断山区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分不开。‘一妻多夫’的优点是女的在家操持家务,兄弟几个可以从事不同的劳作。有的放牧,有的事农,有的出门搞运输,有的外走行商,这样全家才能维持一个中等水平的年收入。主妻者掌全家的权力,其它兄弟外出支差。”“噢!我明白了。否则兄弟分家,势单力薄,在高寒山区温饱难求啊!那末生下来的子女算谁的?”余主任笑笑说:“他们一般都无所谓,算大家的。在称呼上,称主妻者为‘爸爸’,其它的称‘叔叔’。”我紧接着又问:“感情生活是如何处理的?”“据了解,兄弟夫妻之间的感情都很融洽。在性生活方面,兄弟们轮流与妻子过夜,主妻者在先,然后轮到其它几个兄弟。作为妻子一方,会很好的进行协调。”我好奇地又问:“有没有离婚一说?”“可以说,从来没有发生过。附带说一句,一妻多夫,男方多数会有外遇。”

这次无意中的谈话,使我对我国婚姻状态的多元化,又增添了新的认识。除了原始社会时代的群婚状态,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习俗观念等等,千差万别,人们的婚恋,除了今天法定的一夫一妻,还存在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摩梭人的阿夏走婚以及重婚、外遇等等不同的形态。它们将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去,这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饭后,余主任陪我要了一辆出租小面包车,直奔飞来寺。好在只有10公里的路程。车就停在附近的小平坝上。一排全新的木结构小旅店,都很干净,我要了一间普通三人房。送走余主任,天还没有黑下来,推开二楼前厅朝西的窗户,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像一条银白色的哈达,平展在天边。据估计,雪山离平坝的直线距离约10公里,中间没有任何阻挡,确实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野。

梅里雪山 “梅里”,藏语,意为药王。山上盛产雪莲可入药而得名。梅里雪山(北纬28°33-28°41′,东经98°33-98°47′)和紧紧相连的太子雪山(北纬28°12-28°33′,东经98°30-98°52′)构成云南省境内最为壮观的雪山山群。习惯上将两者合在一起,统称为梅里雪山。自北向南数百里绵延兀立的雪岭雪峰,占去了德钦县34.5%的土地面积。其中海拔6000米上下的“太子十三峰”紧紧连成一线,站在飞来寺附近的小平坝上可以一览无遗(“十三”是藏族中的吉祥数字,泛指而已)。太子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最高的山峰。它南面,线条俊逸秀美的,称缅茨姆峰,是一大海神女,海拔6054米。传说她是卡瓦格博神的妻子,常被云雾缭绕,含羞似地笼着面纱。缅茨姆峰北侧,并列着五个扁平尖削的山峰,称吉娃仁安峰,意为五佛之冠,譬喻具有五尊佛像的僧帽,海拔5470米。在吉娃仁安峰和卡瓦格博峰之间的称布迥松阶吾学峰,海拔6000米。卡瓦格博峰脚下的银白“丝带”是明永洽冰川,长8公里,宽500多米,从海拔5500米处铺展到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带,属地理上少有的低纬度海洋性现代冰川。卡瓦格博峰附近还有一线瀑布叫雨崩,从千米悬崖直泻而下,阳光照射,水蒸雾腾,彩虹隐现,壮美异常。在朝圣者的心目中,认为能让雨崩冰瀑水淋洒一番,那是无比的神圣和吉祥。

卡瓦格博。“卡瓦”意为雪,“格博”意为白色。此峰在藏文经典中称之为“绒赞卡瓦格博”,意为河谷地带险峻雄伟的白雪山峰。在藏传佛教中,卡瓦格博是被格萨尔王收服的一尊护法神,统领着许多地面上的神祇,掌管雪山脚下人间的幸福和死后的归宿。因此,滇、藏、川、青等地的藏族同胞认为不朝拜梅里雪山死后得不到好的归宿。于是每年来这里朝山转经者络绎不绝。心怀虔诚者,一路匍匐,磕着等身长头,誓志不移。藏历羊年是卡瓦格博神的本命年,每逢羊年,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更是牵着羊,围着神山绕匝朝拜。公元2003年是一个羊年,又逢藏历60年一轮回的“水羊年”,来梅里雪山转山的藏胞,据统计超过10万人次。在藏族百姓中流传着一个说法:羊年来转山,一圈抵得上平常年份的12圈;而水羊年则可抵常年的60圈。来这里转山的人往往要转上2圈到3圈,一圈为自己,其余的则为亲朋好友。亲自来转山的,多数为穷苦藏胞,有钱的自己不来,而是出钱雇人来转。转山路线分内线和外线,外线按顺时针方向绕卡瓦格博峰转一圈。西边要到怒江边上,东边要经德钦县城,需时69天。内线,则选择雪山脚下部分地区转上一圈即罢。据说,每年来这里转山的,总有人在磕等身长头过程中瘁死在路上,这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那是一种福份,是在大神引导下得到了解脱。宗教信仰对人,尤其对身受磨难的百姓来说,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其影响之深很难说得清楚。

梅里雪山既然如此令人神往,必然引来无数登山健儿企图一登峰顶,拿他们的行话来说:是征服。据记载,从1902年到1996年,先后有英、美、日、中等国的登山健儿前来攀登,但至今仍没有一人能登上卡瓦格博峰顶的。19911月,17名中、日登山队员,在登卡瓦格博峰顶的路上遇到雪崩,全部罹难。魂系雪山深处,肉身则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在世界登山运动史上果然是一大山难,但又何尝不引起人们对卡瓦格博峰灵性而又神秘的畏惧。

太子十三峰上的晨曦 小旅舍卧室内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独用的洗漱间,只是被褥还比较干净。整理好明天要用的摄影器材,早早就躺下。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可能是兴奋、劳顿过了头。半夜披衣来到前厅,看看太子十三峰的模样。那已是1014日凌晨二、三点的光景,农历九月十二。明月当空,漆黑的背景,雪岭好像银铸就的一样。缅茨姆峰曳着长袖,正要起舞的姿态,令人神往。在横断山腹地凝视着这样一幅冷艳的画面,着实让我终身难忘。不知不觉,寒气袭来,一阵哆嗦,赶快回屋躺下。再起床已将近6点钟了。背起三脚架,拎着相机包快步下楼。已有二、三十位摄影“发烧友”,在小平坝前沿架起了各式相机,等待第一缕金色曙光的出现。我找了个空位,挤了进去。天空已呈鱼肚白,除了卡瓦格博峰仍被云雾挡住,其它诸峰都非常清晰。山脊上方的天空,一抹灰白的云气,平淡得不见生气。刚刚过7点,云气突然泛出红晕。只听得有人吼了一声:“来了!来了!”我赶忙从取景器中看出去,只见太子十三峰的背脊上勾勒出一条金色的亮线,赶快揿快门,相机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来回的扫。大约在710分左右,整个太子十三峰的阳面,全部抹上了金红色,一幅“天地同醉”的画面,令人难以置信。

不到730,雪山上的金色阳光全部褪去。卡瓦格博峰依旧不肯赏脸,天空中的云团由红转橙,渐渐淡去。说也奇怪,我从杭州千里迢迢的赶到云南德钦飞来寺前,为的就是来抓这短短的十多分钟。拍成功一张雪域风景,天时、地利、人和,要有多难可想而知。

2005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专家评审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一、二、三名分别是南迦巴瓦峰(西藏)、贡嘎山(四川)、珠穆朗玛峰(西藏)。排在第四名的就是云南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我虽然没有能进入梅里雪山的怀抱,和它零距离的接触,但用相机录下了她在晨曦中的神韵,也算是十分可喜了!

约定的出租小面包车已赶来接我,返县城的路上,身上直感到发冷。自己是81岁耄耋之年的人了,飞来寺海拔3482米,半夜、清晨无形的寒气到底还是无情的“咬”了我一口。当时思想上的反应:高原地区患感冒,很容易转肺水肿,那是致命的!唯一的办法是尽快往下撤。昨天和余主任闲聊时还在说:准备去飞来寺看一看塑在佛祖左侧的骑白马,持长戟、戴白盔、着白甲的卡瓦格博神像;去明永洽冰川;去雨崩淋一淋冰瀑水;去雾浓顶村走访一、二户“一妻多夫”的家庭;这一下只好全部作罢。至于澜沧江边巉岩峭壁、急流飞驰的雄伟气势也只好道声无缘了。天地之灵气,山川之豪气,何以独钟情在这一片神奇的横断山区。人生百年,难以回避一个“短”,祖国多姿的山川,能分尝到“一瓢清饮”,福分已是不浅了。

到了升平镇,又匆匆踏上返中甸的路途。过迎宾台,只见太子十三峰那边已是云遮雾障,一片模糊。怪不得那些来过这里好几次的“发烧友”说:“今天早晨卡瓦格博神爷算是给了大家不小的面子,除了自己,把周边的雪峰都晾出来,让大家看了个够。”回到中甸县城,赶快买了“三九感冒灵”,把感冒顶了回去。据我的经验,进青藏高原“三九感冒灵”是必备的药。

1015日是星期日,只好写信向肖秘书长和余主任告辞。1016日回到大理州下关市。旋即转昆明回杭州,去医院检查,好在风寒没有侵蚀到肺部,真是万幸!

(五)

大香格里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同志曾对“香格里拉”一词作过一些阐述。认为它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不仅具有“田园式的宁静”,还应该是一个外人轻易难以进入的雪域“秘境”。当然,宗教信仰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元素,它引导着那里的人们在心灵深处产生一份“宁静与安祥”。在这个思想认识下,20047月该杂志发表了一部分专家学者的论著,酝酿着提出一个“大香格里拉”的地理概念:“她西至西藏的林芝地区,东到四川的泸定,还包括岷江的上游,北到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包括了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一部分,南到云南丽江一线。若用经纬度来表示,则是东经94°-102°,北纬26°-34°围成的这样一个区域”。它既涵盖了横断山独特诱人的纵谷地貌,又囊括了藏传佛教、禅宗、道教、东巴教、原始宗教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种种玄妙神奇的宗教文化。那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人口稀少,百姓善良纯朴,民风民俗又那样绚丽多彩,无不令来自现代工业社会的国内外游客感到惊奇、迷人和不可思议。大香格里拉作为一个原生态的旅游去处,必然有它生态上的脆弱性,若要让它成为我国21世纪首屈一指的精品旅游品牌,除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各项资源纳入一个总体规划中进行开发,更重要的乃是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这样,在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不至于迷失方向,丢掉民族习俗的根底,丧失传统文化的魅力,破坏自然环境的宁静,以至于出现背离和谐社会的种种倾向。

(全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摄)
来源: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