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的县长父亲》获征文一等奖后遭删除所引起的热议,山东德州方面日前公开回应说,上述征文活动评审“没有问题”,《我的县长父亲》内容真实。文章作者于忠东也表示,“都是实事求是的事,我很坦然!”
这篇散文此前获德州市作家协会“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作者是当地一家银行的退休干部,文章所记主人公正是她的父亲。此前,因标题引发“拼爹”联想而遭部分网友嘲讽,主办单位主动下架相关信息,没想到引起舆情反转,连当初的嘲讽者也向作者表达歉意。
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这样一次横生枝节、“一波三折”,或许绝大多数人不会关注到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县长、好父亲。正如作者所介绍,她的父亲于志明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短短59载人生,几起几落,任过县长,也干过掏粪工,一生没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一心为民,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这无疑是对一代共产党人所具备精神品质的深情褒扬,显示家风家教于润物无声中对作者的深刻影响,而与“炫权”“拼爹”丝毫无涉。通读全文,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点点滴滴,那一代共产党干部所凝聚的“焦裕禄精神”跃然纸上——“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在于志明不长的一生中,曾留下129本工作日记,从种棉花到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盐碱地治理、从田间地头到调查困难群众生活情况,字里行间心系人民。也正如作者自述写作缘起,“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这是对时代精神的再触摸、再回顾,感人至深,堪为垂范,当得起一百个征文一等奖。
也要看到,此间舆论关切前后所出现的大逆转,足以代表公众整体价值取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好官从不“过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个大字永远熠熠生辉!也不必苛责个别网友望文生义、先入为主,搞什么“对号入座”“断章取义”等,重要的是作为主办方的德州作协要保持定力,身处自媒体时代,更要努力顺应和引导网络生态,把握传播规律,弘扬正气正义,尤其在面对质疑时,要敢于理直气壮发声,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来增强自身所负职责和使命。
而对公众关切最好的回应,更是要大力总结和弘扬“好官”精神。从报道可知,于忠东此前已将父亲遗留下来的91本工作日记捐赠当地党史研究中心,当地也已成立工作专班,加快对史料的整理利用,这让人欣慰。让“好官”永载史册,永范后人,原本就不应该仅仅是“好官”家人的责任。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