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老家·新家 杭州西站“原住民”:“我们回家了!”
发布时间:2022-09-22   杭州日报

今年中秋,40多位仓前街道灵源村村民,受邀参观杭州西站,在西站候车厅,大家拍了张合影。合影上有百岁老人,也有母亲怀里的孩子;有的人手里攥着几年前在老家门前拍的纪念照,也有十口之家在这里拍下新的全家福。合影里,写着“我们回家了”字样的标语,被举得特别高。

2018年夏,西站枢纽高铁新城正式开始土地征迁工作,其后,永乐村、高桥村、灵源村和吴山前村等数百户村民,一批批离开故土,支持建设。如今,老家之上,新站将起。

合影的一侧,方明广咧着嘴、竖着大拇指。他记得,照片中的不少村民,还和他一起出现在4年前的另一个场景中,那是自己50年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这段安居乐业故事的开端。

人物名片

所有支持西站、云城建设的当地村民

半个世纪前与铁路“结缘” 如今迎来第二段“姻缘”

2018年7月,仓前街道办事处11楼的会议室里,高铁新城一期涉及征迁的4村100多名村民代表、村组长围成一圈,听着街道分管干部的征迁动员。动员间隙,方明广往窗外望去,杭师大仓前校区充满现代感的建筑就在不远处,凭着记忆,他继续分辨着方位:南面是省委党校仓前校区,西面是未来科技城国际会议中心,如果再伸伸脖子,可以看见欧美金融城矗立在天际线上。

世纪之交,这里还是一片缘河而建、一字排开的自建小楼,未来要围着新火车站造一座新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他没法想。

在他的记忆中,灵源村和铁路的上一段“缘分”,要往前数半个世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明广家门前的方家斗河,横穿方家斗、荒田里、青墩等数个自然村,是村里的交通“主动脉”。河上每年会举行龙舟赛,平日,方明广的父辈们把农作物运出去,把要添置的家电、食品运进来。

20世纪70年代,宣杭铁路成了村里的另一条更快、能走更远的“要道”,仓前站也开到了村民家门口,这里成了余杭周边去往杭州的中转站。另一名征迁户、灵源村村民俞伟权笑言,一条铁路、一个仓前站,“名气很大的,种点小菜坐火车去杭州卖,也属于一种创业了。”

半个世纪后,在建设高铁新城和杭州云城时,过去的便捷成了一道梗阻。不少专家直言,老宣杭铁路“割裂”了城市发展空间,需要尽快废除。“铁路南边吃肉,铁路北边喝粥”这句长久以来在村民间口耳相传的俗语,印证着他们的想法,“南边想来我们这,就要沿铁路多绕几十公里,农业发展不起来,南北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俞伟权回忆。

上一段“缘分”里的不完美,在新一段“缘分”里得到“圆满”。为了拉开云城的建设版图,历经多年谋划、协调,去年12月17日,余杭区政府、临平区政府、杭州交投集团与国铁上海局集团签署了《宣杭老线(八达仓前物流基地)铁路资产处置协议书》,通过“土地置换加货币补偿”方式,收回了宣杭老线国有土地使用权。而由于西站选址就在方家斗河旁,这条陪伴方明广和俞伟权的“母亲河”,也随着西站的建成,走下历史舞台。

一个时代落幕。见证着人们在宣杭铁路上“创业”的俞伟权,如今在仓兴街上创业——开一家饭馆。记者告诉他,西站开站后,一个曾在宣杭铁路上投运的老火车车头,将在站内陈列,俞伟权说:“我想去看看。”

10年前望着对岸“眼馋” 眼下这边蓝图毫不逊色

灵源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程凌强是灵源村首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之一。7年前,他到浙江大学科技园里的一家初创企业工作,公司开业时间他记得很清楚——3月28日,“和我女儿生日差一天。”

程凌强的经历,也是2010年前后仓前返乡者颇具代表性的选择之一。随着文一西路打通、阿里巴巴和杭师大一期落户,仓前飞速发展。余杭塘河南岸一栋栋坐满年轻人、创业公司聚集的崭新大楼拔地而起,与之相对,是河北岸矗立了20余年的仓前水泥厂。

仓前镇不少人对仓前水泥厂的感情很复杂。90年代,年轻人和退伍军人都以进水泥厂工作为荣,它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为当时的仓前创造了很多工业税收和产值。灵源村村民姚勇杰就住在水泥厂边,在他的叙述中,水泥厂也影响着他们一家的生活,“污染太厉害了,窗户不能开,白天经常灰蒙蒙的,我们房子最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灰。”

余杭塘河南岸、与灵源村相对的,是梦想小镇“天使村”。村口的宣传墙上有一条标语——时机可能不能决定所有事情,但时机可以决定许多事情。姚勇杰时常对着河对岸感叹,对面村民“时机”掌握得好,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比他们早了10年,“南岸村民可以拿着分来的房子出租,这里年轻人多,房子很轻松就租出去了,10年的租金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0年后,“时机”终于偏向了河的这一边。

2020年,仓前水泥厂厂房及设施设备正式启动拆除,在此一年前,随着西站枢纽的开工,余杭塘河北岸被划归入云城58平方公里的建设范围内,拆除后的仓前水泥厂将用于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建设,连同天元公学、超重力实验室、浙江人才大厦、龙湖天街等,在一平方公里的区域上,组成云城首个亮相的全域未来社区实践区域——杭腾未来社区。灵源村的不少村民,或将成为这里的首批居民。

“以后我也是云城居民了,住在杭州‘第三中心’,不就像住在武林门一样!还有学校、有浙一、有天街,红利更‘红’了,这十年值得等!”谈起一家人的未来,姚勇杰不住摩挲起自己的手。

回忆历历在目 未来款款而来

“我的老家就在西站,走进来了,回忆就会冒出来。”当中秋这天,方明广、俞伟权和姚勇杰终于走进西站通透的候车大厅时,它更像是故乡凝结而成的意象,意义远超一座铁路客站本身。

围绕着西站的故事还有很多。村里不少老人,有时会邀上六七个朋友,戴上安全帽,骑着电动车围着西站一圈又一圈地转。今年60多岁的姜凤林从2019年西站开建开始,隔三差五地会去“遛弯”。和方明广、俞伟权、姚勇杰有些不同,从一开始他就主动“拥抱”了变化,“西站开工典礼我也去了,一点点看着老家被建得越来越好,心情特别舒畅。”碰到施工节点,他还会和朋友合影留念,说着他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几个人背后是刚完成万吨连廊提升的“云门”。

眼下,灵源村近八成村民,都顺利入住仓溢东苑、仓溢景苑、仓溢绿苑等处在街道黄金地带的安置小区,他们的生活节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以前吃过晚饭,村里几个人凑一桌打打牌,现在晚饭后,一家人会去附近商场逛逛或去公园转转。”方明广说,“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春节相比过去要过得简单得多,通常就是家人聚一起吃顿饭。原来逢年过节,大家都会搬着凳子到村口聊天,可热闹了!”方明广的口气里带着些许不舍。

的确,相比离开故土,从3层小楼搬进18层高的住宅,村民们要适应的还有很多。

但城市建设带来的冲击,终究难掩他们仨心里的自豪。这次姚勇杰专程看了老家在西站哪个位置,“就在东边疏解通道下面,以后开车能经过。”看着自建的小房子变成了庞大的“巨无霸”,他说:“心里的震撼比普通人更大!”

俞伟权也很自豪,“杭师大里就有个亚运场馆,亚运离我们家真的很近。”家门口是亚运场馆,老家之上还要建杭师大橄榄球场和杭州亚运会排球决赛场馆,他形容自己成长的地方是一块宝地。“希望宝地上的云城和西站,能越来越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章翌 通讯员 杭云宣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