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桐庐文史|分水制笔:小小毛竹竿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4-02-29   桐庐政协

1975年,杭州圆珠笔厂等单位的职工子女10多人,插队落户到分水镇儒桥村。1977年,经知青牵线搭桥,我们和杭州圆珠笔厂互相也有来往,村里没啥收入,就问他们能不能给村里一些业务做。他们同意给我们村两台旧机器,生产竹竿圆珠笔头部的塑料尖套。机器来了之后,村里就把原来的农机修配厂更名为“分水儒桥塑料制品厂”,除了加工笔套,还给桐庐农药厂加工塑料瓶盖,供销业务由我负责。

偶然的机会,我们从生产塑料尖套开始,费尽周折生产出第一支圆珠笔由于给杭州厂加工的塑料笔套超出了他们需求的量,我们另找销路,销往江西省南昌市抚河区竹器厂。有一次,我到南昌去收货款,在旅馆碰到一个人,他拿出一支样品笔问我:“你们厂能不能生产这种笔?我有销路。”我立马说可以的,其实心里是没底的。

我带回这支样笔,与村干部一起商量,设法生产圆珠笔。但是我们没有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我就去找杭州圆珠笔厂模子师傅李师傅。李师傅和我说,厂里是有台报废模具设备,但不能外卖。因为当时规定,报废设备只能卖给废品收购站。

我想不出其他办法,只能央求李师傅帮忙,先把这台废模具设备修好。然后,几经辗转把这台修好的模具设备运回了村里。记得当时村委还对我进行了奖励。

机器到了,我们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这一年是1979年。我们和杭州圆珠笔厂商量,买来200斤塑料原料开始试生产圆珠笔。产量也不高,每天只能生产5000多支笔。生产出来的笔,我们运到江西省进贤县文港皮毛商场,联系当时在旅馆拿样品笔问我的人,由他进行销售。

我们只要把货送过去,货款就都能按时给到村里。每运一次货,就将上次的货款结清。

机器有了,市场有了,原材料却成了问题

因当时还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生产原料(塑料)没有计划就拿不到。我就托杭州圆珠笔厂王师傅向宁波圆珠笔厂讨原料指标,再到甘肃兰州化工厂去提原料。在兰州住了半个多月,总算提到了2吨原料(聚苯乙酰)。当时江西人来儒桥要笔的人多,儒桥村为扩大经营规模,1980年到萧山长河机械厂增购了两台制笔机。

包括修理工一共7人在负责制笔厂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产品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在做的时候也非常仔细,凡是次品,我们都挑出来放在一边。但是抵不住要货的多,有些人等不及我们送货,上门来收,把我们准备丢弃的废品笔也一并收了去。

后来,有一个江西南昌的商家碰到分水公社的领导,说你们儒桥村生产的圆珠笔这么俏,可以多办几个制笔厂呀。当时我们隔壁村——东关村有几个脑子灵的嗅到商机,请来一个杭州师傅到我们村来看制笔模具及机器。后来又设法派人到杭州去学习,也买来机器开始生产。但他们生产出来的笔一时找不到销路,就到儒桥村找和我一起跑江西市场的人。那人为东关村在江西设销售点赚利润,但是客户姓名和联系地址都没有告诉东关村。

儒桥笔走进义乌市场,打开制笔的另一扇门

1982年,义乌宗泽村的宗金法、宗金恒两兄弟到杭州圆珠笔厂要圆珠笔销售,但是杭州圆珠笔厂属于国家企业,产品是不能卖给私人的。厂里就把他们推荐到了我这里。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雨天,兄弟俩穿着蓑衣,开着手扶拖拉机赶到儒桥,买去20多万支塑料空笔杆,用麻袋装了运到义乌。他们又到江西乐平县圆珠笔厂去买笔芯,装配销售。

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还未形成规模,他们的货是在农贸市场旁摆地摊销售的。我们后来也去过几趟,地方真是大,市场里啥都有。当时住旅馆要7毛钱一个晚上,为了省下旅馆钱,我们就用个折叠床睡在那里。

儒桥村集体办圆珠笔厂到1984年止。我买下了旧机器,也买了几台新的打笔机,继续做着。但机器老化总是要修,我便随口说这个机器修修不值钱了,卖掉算了。结果我老婆以为我真的不想继续干,在我去千岛湖姐姐家的一段日子里,她真的把我的机器卖掉了。我回到家,发现机器没了,心里有些懊恼,但想着修机器也劳力费神,也就罢了。1986年下半年,我当选为村长。虽然自己不办厂了,但是村里的人经常会来咨询我一些问题,我也是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

我们村是分水圆珠笔生产发源地,后来生产重心转移到东关村,慢慢地,制笔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分水建起来。2000年我女儿、女婿成立了桐庐云虹笔业有限公司,也有10多台机器。尽管现在制笔业遇到了瓶颈,但我还是相信制笔是有前景的,它以后也会越来越好。

文章来源:《富民之光——桐庐块状经济发展口述史》

口述:邵关法 整理:陶 钰

来源:桐庐政协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