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工作成绩和事业发展的根本看法与价值取向,它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干部的思想境界与责任担当。
纠正形式主义,轻“面子”重“里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干部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和需求。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实际情况,不盲目跟风、不搞一刀切。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成果。
纠正功利主义,轻“显绩”重“潜绩”。“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基层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不搞短期行为,不追求一时的政绩,而要着眼于地方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纠正个人主义,轻“私利”重“公利”。“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从“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教育一线,帮助无数山区女孩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到“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从“小巷总理”林丹扎根社区40余年,把社区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到 “扶贫之花”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正确政绩观的深刻内涵。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