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
“石长城”鱼鳞塘 记者 夏阳 摄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这是杭州老“市长”苏轼咏赞钱塘江大潮的千古名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看客,但古时也是出了名的“罗刹江”。据《钱塘江志》载,从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1300多年间,钱塘江重大潮灾达180多次。仅宋代,江流改道北趋的大变迁就有5次。
为抵御海潮侵害,从古至今,人们在钱塘江两岸修筑了各种形式的海塘。据统计,钱塘江河口两岸古海塘,塘线总长足足有300多公里,北岸海塘西起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止于江南海塘。南岸江左为萧绍海塘,起自杭州萧山区临浦镇,穿越杭州滨江区和绍兴,止于绍兴市上虞区。它与长城、大运河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潮汐涨落,历经千年变迁,杭州的大部分海塘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之中。但2021年,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杭州段(新开挖航道段)建设过程中,在临平牛角村发掘出了六道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古海塘。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跨度最长、发掘规模最大、整体结构保存最完整、塘型结构最齐全的海塘遗址。
如今这六道由一代代杭州人双手筑起的“海上长城”,已整体迁到了临平古海塘文化公园里进行保护展示。土塘、范公塘(沉船)、柴塘、鱼鳞石塘、条块石塘、竹笼石塘……作为古代海塘六种经典的形制,它们不仅把千百年来中国人与海潮的抗争史具象化,更成为杭州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象征。
杭州不临海,为何会有海塘?
这就要从杭州的形成说起了。
刀郎唱的流行曲《花妖》中,曾提到杭州的四个历史地名,分别是余杭、钱塘、临安和泉亭。
“余杭”这个名字,目前有一个说法是“禹航之讹”,禹指大禹,航为航行。清代嘉庆年间的《余杭县志》里能查到相关记录:“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想请各路诸侯于会稽山聚会,他一路水行,来到吴越怀山襄陵之地,也就是今天杭州所在。当时此地靠近大海,每当潮涨,它便被淹没;一旦潮落,就变成荒凉的浅海湾,于是,大禹在此舍航登陆。
20世纪20年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考察西湖时,在其发表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也曾提出西湖原是礁湖(礁湖即潟湖)的假说,“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后来因南北诸高峰川流汇集……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
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如今宝石山下还留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大佛头”,这块石头就相传为秦始皇当年东巡时的缆船石。后来到了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僧人思净才把这块巨石雕凿成一尊大佛像。
民间传说虽不能当真,但《史记》中确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曾临浙江欲渡却不得,“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据此也可以推测秦汉时,西湖尚为与江海相连的浅海湾。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