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观光游成了暑期消费的热点之一。
华灯初上,微风轻拂。钱塘江江北夜游航线游船“晴西子”号满载乘客,从浙江第一码头出发,两岸灯光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辉映。行至城市阳台,沿岸高楼化身巨幕,流光溢彩的动画随音乐跃动——西湖荷花、三潭印月等杭州元素与科技感十足的星际光影交替登场,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长三角地区,水网密布,自古便是水运繁荣之地。“开门见河、出门摇橹”,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水路出行曾是主要方式。而今,在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地正利用水资源,结合当地文化,探索水上游的多种可能,挖掘Cityboat(城市船行)的文旅潜力。
这些游船航线能否再现往日水路繁华?交旅融合的新征程上,又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晴西子号”游船载着游客驶入美丽的钱塘江夜景。 记者 董旭明 摄
航线重启,点燃水上游憧憬
人在船上坐,船在画中游。
日前,杭湖线游船缓缓前行,两侧荡起碧绿的水花。站在甲板上,游客或倚栏远眺,或低声交谈,或打卡拍照,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船舱内则是另外一番热闹景象,孩子们兴奋地围着魔术师,试图揭秘每一个神奇瞬间;传统蒲扇绘画区,大人小孩正在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这让游客郑先生感觉惬意又充实:“在水上悠哉游哉,沿途是美丽的风景,船上活动也很丰富。”
京杭大运河杭湖游线,曾是两地重要的水上通道。“20世纪60年代,航运发达,京杭运河上,就有包括杭湖线、苏杭线在内的十余条航线,覆盖长三角多地。”杭湖线重启后,该航线老船长金之江特意赶来体验。他回忆,当时往返的船80%是拖船,像小火车一样一节拖着一节,早晚各一班,经常能坐得满满当当。
如今,游船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多了文化与休闲的体验。
钱塘江江北夜游航线阔别8年后重启,游船5月恢复开航以来,日常每日一班,节假日班次增加,成了市民游客打卡杭州的新方式。游线创新推出的无人机表演、AR灯光互动,更是给足了游客惊喜。“无人机表演很惊艳,我从辽宁来杭州旅游,看了攻略特意增加了这个行程。”游客徐姗拍下不少照片在朋友圈分享。
明显的信号,是交旅融合正从陆地走向水面。浙江日前出台的《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推广水上游线产品,打造“乘舟梦日边”长距离游轮游线,谋划京杭运河、新安江、太湖等跨省域精品航线;打造“行舟诗画间”中短距离游线,沿浙东运河、钱塘江、瓯江、椒灵江等水系,谋划水上观景、水路文化游线……不久前印发实施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也提及组织不同特色主题的区域水上线路,链接上海、苏州、嘉兴、太湖风景区。实现上船可游玩,下船即目的地。
长三角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为4.8至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水域面积超过2.45万平方公里。
“要利用好这笔巨大的生态财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三角文旅研究院刘畅博士多年来一直聚焦文旅融合与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等研究,在她看来,长三角水域资源丰富,两岸自然风光好、人文景点富集,发展水上旅游有天然优势。
今年1月,苏州无锡两地的太湖跨市水上游时隔20多年重启,开出无锡管社山至苏州西山岛、苏州漫山岛2条跨两地航线。“终于来到太湖深处一睹风采。”看着众多红嘴鸥围绕着船头上下翻飞,不少游客试图与之近距离互动。一时间,航线船票供不应求。
尝到甜头的无锡,又与太湖南岸的湖州展开商讨,两地交通、文旅部门就开发太湖水上旅游航线达成初步共识。
事实上,湖州对开通太湖航线期盼已久。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发展科副科长张云宝介绍,2020年以来,湖州多次赴苏州、无锡对接,并对重新贯通太湖水上旅游客运航线工作进行了充分调研。
当消失的航线再度重启,点燃的是大家对水上游的无限憧憬。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