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万象更新大城北 勇立潮头新攀登
发布时间:2024-01-30   杭州日报

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第二轮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累计实施项目511个 十大标杆项目风华已现

“点状突破”转向“区块成势” “工业锈带”蝶变“产业热土” “五大攻坚”推动“三生融合”

杭州日报讯 千年一脉,“双遗”辉映;蓝绿共融,产城共兴。

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不仅因其地域之大、积淀之深、项目之多而凸显重要性,也因其肩负区域均衡发展、城市有机更新以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历史重任,更彰显其在杭州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进程中的大作用大担当。

2023年底,大城北第二轮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三年来,市建委(市大城北办)不断强化统筹协调力度,牵头会同各区、各建设主体,紧扣“千年运河历史,百年工业遗存”定位,以“展示大运河文化带高品质建设的全国样本”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 “55510”工程,即5个重点片区、5场攻坚战、500+项目以及10大标杆建设,实施项目511个,其中完工项目360个,续建项目151个,三年累计投资约739亿元,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善、老旧产业转型升级获得较大进步。

从“点状突破”到“区块成势”,从“腾笼换鸟”到“数实融合”,从“工业锈带”到“文化绣带”,随着一个个标杆项目渐次落地、一个个产业平台强势崛起,杭城之北如今正不断呈现出三生融合、古韵与今声兼美的繁华画卷。

新征程,新攀登。

立于“后亚运”的新起点、迈入超大城市的新阶段,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将抓住杭州亚运红利持续释放、城市能级晋档升级的发展机遇,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加快形成以大文化产业、数字产业为核心的高能级平台,加快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推动区域实现蝶变腾飞。

“目前,大城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3-2035年)已完成编制,新一轮的大城北三年行动计划也已基本拟定。我们将接续做好规划引领、核心区打造、运河功能转换、产业蝶变、基础设施补短、体制机制创新六篇文章,为大城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激发新活力,为推动杭州城市能级、综合承载能力再上新台阶助力。”市建委(市大城北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十大攀登行动”为统领,重点推进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行动,向着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带高品质建设的全国样本”目标阔步迈进,为杭州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做出贡献。

标杆引领 区块成势 以项目为王聚力聚势驱动区域蝶变腾飞

项目建设,是大城北地区崛起的重要抓手。

2023年9月,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项目群十大标杆项目之一,大城北核心区内的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项目群顺利完工。原来集散渣土、泥浆的老码头,由此华丽“变身”,成为集观光、休闲、跑步、骑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活力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完善了大城北区域的滨水空间配套。

大运河滨水空间

第二轮大城北三年行动推进期间,十大标杆项目迎来成果“丰收期”。

小河公园由废弃油库变为运河边的“网红”打卡点,运河中央公园(运河大剧院)已成为城北文化休闲的新地标,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东段、西段)基本建成,大运河杭钢公园一期约1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建成并于去年6月份开启试运营。另外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也已完成二期视觉实体样板验收,目前正在开展塔楼结构施工,推进裙房部分钢结构建设,设计、工程、展陈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计划2025年完工。

运河中央公园

标杆项目之外,一个个重要亚运配套工程的落子,也为大城北区域建设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运河体育公园的国球中心、曲棍球馆,北景园生态公园的杭州电竞中心等场馆向全亚洲人民充分展示了匠心建筑与江南丽景的美好交融。作为此次亚运会场馆最为密集的城市单元之一,“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红利在大城北区域源源不断释放。从城中村到城市地标,从空白地带到生态公园,大城北充分利用亚运效应,在高质量完成场馆建设的同时,也做好周边道路、基础配套等各项保障,使其成为推动区域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势能。

一个个标杆项目、重点工程如同火车头,带动大城北示范区内其他项目一同加速,串珠成线,由点及面,形成了一个个特色发展区块,以工业遗存为主要特色的杭钢旧址公园区块,以运河和良渚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大运河博物院—炼油厂区块、以水上产业为主要特色的运河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区块、以数字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块和以高端商务为主要特色的城北中央商务区块渐次落地、生根发芽。

目前,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区块全面建成,已成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新基建样板;杭钢工业旧址公园区块、运河湾区块、 城北中央商务区区块形象初显;大运河博物院-炼油厂区块有序推进。第二轮三年行动期间,五大区块共推进建设项目53个,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

一个个重要项目落成的背后,也离不开多党合作凝聚起的克难攻坚的强大推动力。

“一直以来,我们在构建大党建+统战工作的机制上做了诸多实践和探索。”市建委(市大城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推进“党盟共建”,积极发挥民主党派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增强大城北项目建设的协同能力,持续擦亮“同心·大城北”品牌。

去年11月,大城北“党派联动”进一步升级——市委统战部、市建委共同启动了“党建引领、党派联动”聚力推进大城北重大标杆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新一轮大城北三年行动计划中的8个项目率先与民革拱墅区基层委、民建市直第六支部、致公党余杭区基层委、致公党临平区总支部、九三学社市委城建工作委员会进行结对共建,并从党派领衔认领联络、知情明政信息互通、破解难题会商协调、课题调研协同研判、政策技术服务延伸、成果展示宣传交流6个方面进行落实推进。结对以来,各项目与对口民主党派已梳理清单式问题9项,提出破难点子22条,为大城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的最大公约数,画出大城北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一个个项目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完成,不断精准释放出发展红利,为大城北地区蝶变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厚植民生 幸福升级 加快打造三生融合、宜居宜业的城市副中心

普惠民生,是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的初心使命。

1月2日,2024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正式开启试运行。

此后一连4天,由邵逸夫名医专家坐镇的大型义诊,为大城北居民献上了一份“健康大礼”,也宣告“治愈之帆”在大城北扬帆起航。

收到新年“大礼包”的还有余杭良渚勾庄水景苑的576户安置户。1月12日至13日,他们完成了摇号分房。“我们现在就等着拿到钥匙搬新家了!”作为拥有8套安置房的“大户”,勾庄村14组的何茂芳一家喜笑颜开,“实在太激动了,小区整体配套设施和环境之前我都去看过,非常不错!不枉我们全家多年的等待。”

一张张群众的笑脸,是大城北规划建设释放惠民红利的生动缩影。

住好房、畅出行、读好书、看好病……聚焦这些民生所盼,大城北以规划落地、交通路网、水电设施,民生改善,生态修复五场攻坚战,向制约区域发展、影响居民生活、不利生态和谐的短板弱项发起“总攻”。

三年来,大城北优质民生配套设施短板逐渐补齐。

2023年9月开学季,由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领办的安吉路新文实验小学正式“官宣”揭牌,牵动周边多个小区居民的学区问题终于“靴子落地”。“新学校,建得漂亮,还是名校集团的。”邻近学校的和宁文华府小区居民李洁说,“以后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第二轮三年行动期间,大城北各板块配套学校不断上新,共建成杭二中余杭学校等54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新增学位49635个。

住与医的配套建设也硕果累累:共推进了8处医院项目建设,完工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的完工投用,为大城北地区新添了一家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一流的三甲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满足区域居民的基本和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共建成安置房52处、人才房5处、公租房2处,增加保障性住房51628套,区域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年来,大城北区域交通出行日益便捷。

地面之上,快速路拔地而起。莫干山路高架顺利通车,康良快速路余杭段开工建设,大城北的快速交通短板加速补齐。同时,东新路、杭行路等一批道路完成提升改造,让市民出门就能享受“绿在城中、人在景中”的通行环境,萍水东街(莫干山路—桥弄街)、听胜弄(东新路—长浜路)、龙腾街(拱康路—石前港)等联网路开通,打通了区域多处通行的“最后一公里”。

地面之下,轨道“长龙呼啸”四通八达。地铁3号线、4号线二期和10号线相继建成运营,大城北区域多个板块居民欢天喜地加入了“地铁圈”,人们的出行形态和生活状态随之改变。

数据统计显示,大城北路网建成率由64%提升至75%,基本达到主城区平均水平,道路短板逐渐补齐,石祥路南北路网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另外,区域公共出行便利度也大幅提升——新增轨道交通线路55公里、27个站点,大城北轨道交通站点800米覆盖率达到46%,新增公交场站1处,公共停车场库37处,新增泊位8610个,超额完成目标。

三年来,大城北区域水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一系列水电等事关生产生活的设施建设也不断提速提质,实现城市功能全方位升级:10项变电工程全面完工,新增网供负荷约32万千瓦;城北净水厂启动联调联试,建成后将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城北地区污水就近收集系统逐步构建;祥符水厂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将从25万吨/日提高到50万吨/日,城北的供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暖心实事的落实,让大城北群众关于美好生活的“小确幸”被不断精细满足。

文化铸魂  彰显特色 多元立体呈现深厚历史底蕴和时代风貌

文脉传承,这是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的根与魂。

坐揽绿水青山,怀拥运河、良渚“双遗”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百年工业遗存的大城北,在生态与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间不断探索着平衡点。

三年来,大城北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杭州亚运会举办为动力,重点推进了杭钢工业旧址综保、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9个历史文化项目,其中建成小河公园、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等5个项目,进一步推进大城北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文化遗产”“工业遗存”以活态形式融入“当代生活”里。

2023年6月,杭城初夏,一场万人规模的草莓音乐节在大运河杭钢公园举行,点燃了古老运河的年轻活力。曾经充满“钢铁记忆”的工业遗存以“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姿态重生,演绎现实与科幻交织、工业气息与文化艺术共融的美好画卷。“老杭钢”向“新生活”转型,开启年轻时尚潮流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

大运河杭钢公园公共空间

时隔两个月后,大运河畔再度“上新”——2023年8月18日,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正式开街。沉寂了多年的祥符老街,被古韵新貌唤醒,属于祥符的时间齿轮再次转动了起来。项目以活化更新的理念将传统集镇街巷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4处清末民初的历史建筑在修缮中都被还原保留了下来,同时也引入了餐饮店、咖啡厅、剧场等现代业态,成为古今融合的交汇地,重塑了城北的市井“烟火气”。

在大城北,打开运河的方式不止一种。

石祥路以南大运河两侧绿道实现了全线贯通,岸边古朴的街巷、民居、河埠,无不沉淀着独特的烟火气和文艺范,与绿道沿线因地制宜精心营造的园林景观互相映衬,让行者在一处处匠心雕琢的细节中识运河古貌、感运河精神、享运河未来。

往北漫溯,还有惊喜。就在不久前,临平“千年运河·水乡风情”共富风貌游线入选杭州市2023年首批共富风貌游线。漫行运河绿道,打卡塘栖古镇,寻访超山野趣……这条为游客深度探寻大运河而设计的游线,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创意灵感,也为大运河沿岸的发展带来了更多“青春活力”。

一条千年文脉逐渐显现,一幅生态画卷也徐徐展开。

三年来,大城北区域共建成北景园生态公园、桃花湖公园等8个生态公园,完成大运河(老运河段)保护提升工程、东新河等8条河道综保建设,杭钢旧址区域土壤修复完成95%;运河水环境质量全部达到Ⅳ类以上水质,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由61%提升至95%,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提升。

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景区,可以说浓缩了大城北独特韵味的山水人文景观。

大城北最大的中央水景公园——桃花湖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土地集约化利用,公园南区地下配建停车位764个,并与地铁三号线无缝衔接。公园南北区整体栽植了近1000株、约20个品种的桃树,一条桃花林溪贯穿公园南北,所有景观节点以一个“桃”字为主题,形成桃花八景,以“十里桃花”点缀着人们的“诗意栖居”;公园还串连大农港及上塘河,北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皋亭山风景区,衔接了整个丁兰新城旅游带,成为杭州城北后花园、新地标。

以电竞为特色的北景园生态公园,文化与生态同样亮眼。

该公园总用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括电竞场馆以及园林景观。为保留河道传统文化,北景园项目进行水系提升改造时,河上现存的“名胜古迹”——古通济桥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同时,以古桥为基点,河道北侧区域按照传统园林风貌建设,采用自然式造景手法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致;南侧区域以杭州电竞场馆为核心,通过树丛、花境、草坪等元素的精心布局,组合成风貌秀丽的微地形,展示现代风貌。

市井烟火与城市文脉、文化赓续与创意营建,在大城北的一砖一石中生长,引领着一座“三世遗”城市令人憧憬的精神图景和未来生活。

产业之力 全域涌动 “数实融合”不断提升区域综合能级

产业发展,是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的强大支撑。

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提升,让大城北吸纳和集聚各类高端资源要素成为可能,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优化升级。

三年来,大城北重点围绕半山数字经济小镇、良渚中央商务区、运河财富小镇、智慧网谷小镇、汽车互联网小镇等产业板块,共实施46个产业项目。其中,半山数字经济小镇建成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良渚中央商务区建成城北万象城、博多森谷产业园等项目;运河财富小镇建成英蓝国际等项目;智慧网谷小镇建成联想科技城一期、招商蛇口等项目;汽车互联网小镇建成产业园二期三期等项目。

智慧网谷小镇

眼下,大城北区域经济动能涌动,现代产业体系“百花齐放春满园”。

随着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的正式投用,拱墅区康桥健康产业园的关键一子落定。借助该院的辐射带动效应,拱墅区将大力招引优质生物医药类研发、高端医疗康复等生命健康产业入驻,不断提升其生命健康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除生命健康产业外,拱墅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还瞄准了数字经济、电竞文娱、新制造等赛道持续发力,全力打造四个“双百亿”集群。

而位于余杭区的良渚新城,其商务核心区城市配套项目也迎来兑现井喷期,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在逐渐增强。2023年5月,位于良渚新城核心区块的良渚生命科技小镇入选2023未来医疗100强榜单中的“澎澄奖·年度生物医药标杆产业园区”,展露其产业实力。作为省级特色小镇平台,良渚生命科技小镇已注册生命健康企业300余家,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小型科技企业54家、院士项目4个、准独角兽企业5家;招引生命健康领域人才百余名,成功引进李兰娟、姚智伟、陈璞、张玉奎等多个院士项目,进一步增强了余杭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的区域牵引力。

“数实融合”,成为大城北产业体系的一大亮色。

作为上城区大城北建设的主阵地,钱塘智慧城城北园区0.6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各类企业113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5家,上市企业7家,年产税收11.2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标杆园区。今年,该平台将继续“攀登”——建设数字能源港,打造上城区都市工业样板。结合大城北空间规划,上城区正实施新一轮城北园区城市设计,全面启动低效用地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

大运河科创城也在临平区制造工业的老底子上,规划出一片广袤的产业新地:南有陆家桥园区都市型创新创业区块,全力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优质平台;北有张家墩园区打造数字文化与总部产业园,形成办公研发一体化的创新产业空间载体,未来将形成优势互补的高新产业格局。

围绕共同富裕这一“题眼”,大城北区域项目加速落地,企业活力迸发,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源源不断滋生发展出“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澎湃动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杭建宣 图片由市建委(市大城北办)提供    编辑:李佳萌